李謀《情侶》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作者: 李謀
【作家簡介】詹姆斯·拉覺(1866—1921),原名貌拉覺。近代緬甸著名作家之一,被譽為緬甸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的作者。出生于緬甸東吁縣瑞京鎮。早年父母雙亡,由姨母撫養成人。因姨父母改信基督教,他也隨之入教,并改名為詹姆斯·拉覺。但在他晚年時又重新皈依了佛教。
他在東吁縣瑞京鎮讀完七年級后,轉到仰光公立英緬文學校學習。20歲時高中畢業。這時,英國又占領上緬甸,后鯨吞了全部緬甸,緬甸王朝政府開始滅亡。貌拉覺作為英語翻譯,隨英國軍隊從仰光北上曼德勒。爾后,又在仰光翻譯館工作。同時攻讀醫學與法律學,并通過了律師考試。他與曼德勒寶石商的女兒欽欽艾結婚。此外,他先后在英國駐緬甸殖民政府中擔任過總督府翻譯官、銀庫專員、還在實皆、羌吳、布達林等地擔任過鎮長及敏巫區長等職。
后因健康原因辭退政府職務,返回仰光。他做律師,并自辦法律學校,教授法律學。同時從事寫作,在《緬甸評論家》、《漢沙瓦底》等英、緬文報刊上發表文章。1904年,他大約37歲,發表了《情侶》(原書以兩個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為《貌迎貌瑪梅瑪》)。按個人經歷寫成的小說《鎮長先生》也是作者在這一時期寫成的。他寫的另一部小說《后夫》未能完稿。1921年當他正在著手續寫《情侶》時,不幸逝世,時年僅55歲。
《情侶》,李謀、姚秉彥、蔡祝生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內容提要】在緬甸貢榜王朝的達亞瓦底王時代,一個名叫貌迎貌的男孩在阿瓦出生了。其母生下他,即死去,其父吳波拉悲痛欲絕,棄家出走。孩子遂由阿瓦巨商吳波歐、瑪杷烏夫婦收養。貌迎貌長大成人后,就在養父的商船上當了一名舵手,隨養父往來于伊洛瓦底江上下游之間經商。貌迎貌愛上了一位巨商的女兒瑪梅瑪。但是吳波歐商船上所雇傭的一位船員貌妙達也在追求瑪梅瑪。一次,吳波歐的商船運貨經過敏貢。一位反叛朝廷舉事的親王請吳波歐帶一封信回京都。當晚,吳波歐不幸突染霍亂。臨終前交代后事,并把信也交給了貌迎貌。可是,這件事暗中被貌妙達知道了。貌迎貌回到阿瓦后,根據養母瑪杷烏的安排,選了個吉日良辰準備與瑪梅瑪成婚。貌妙達非常妒恨,連夜去告密,當貌迎貌在洞房花燭之夜時被捕入獄了。在獄中貌迎貌意外地遇到自己的父親吳波拉。父親教會他醫術、占卜等技藝。后來,吳波拉病死獄中,吳波拉臨終前告訴貌迎貌:入獄前,他曾積攢下一筆巨大財富藏于某地,并指點貌迎貌逃出監獄的辦法,還給了他一粒能治病的神丹。貌迎貌按照父親面授的機宜,偷偷鉆進裝殮父親尸體的口袋,當獄吏們把尸袋拋入江中后,便用刀割破口袋逃脫了。貌迎貌逃出監獄后隱姓埋名,靠所學技藝替人算命看病維持生計。當時,瑞波鎮守之女瑪蘇丁身患重病,經貌迎貌醫治痊愈。瑪蘇丁遂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鎮守夫婦也有意招貌迎貌為婿。但是,貌迎貌卻日夜思念著瑪梅瑪。而且他又怕時間長了會暴露自己逃犯的真實身份,于是托詞離去,悄悄返回阿瓦。他回到阿瓦的當天,正巧是瑪梅瑪被迫與貌妙達成婚的日子。貌迎貌躲在暗中看到了這情景心中有如刀割,極其氣憤。后來他發掘到父親埋藏的財寶,安頓好養母,就又悄悄離開阿瓦到下緬甸經商去了。瑪蘇丁在家日復一日地盼望貌迎貌歸來,愁思縈繞,飲食難進。最后為了行動方便決定女扮男裝到下緬甸尋訪貌迎貌的下落。她租船南下,正巧租用的是貌妙達的船。經過幾番周折,瑪蘇丁終于找到了貌迎貌,兩人重逢,悲喜交集,各敘離別之苦,彼此感情更深。當時,緬甸正流行著瘟疫。貌妙達染病不起,臨死前見到貌迎貌,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請求貌迎貌寬恕自己。當貌迎貌正準備偕瑪蘇丁繼續南下時,瑪蘇丁也不幸身染瘟疫,不治而亡。貌迎貌只得只身南下。不久,緬甸發生了宮廷政變。新王登基,宣布大赦。貌迎貌才得以恢復本來名字,變成無罪之人。他立即返回阿瓦,與養母團聚,和瑪梅瑪也終成眷屬。
【作品鑒賞】相傳作者是根據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基度山伯爵》的情節寫成《情侶》的。但是,把兩部小說放在一起加以比較,就不難發現,兩者有著很大的差異。《情侶》并非《基度山伯爵》的簡單翻版或縮寫,其中,表現了作家的創造精神。眾所周知,《基度山伯爵》是大仲馬在1844至1845年間寫成的。寫的是水手鄧蒂斯因遭三個效忠于復辟政權的無賴的陷害被打入死牢,后又僥幸越獄,獲難友所贈大批財寶,化名為基度山伯爵報恩復仇的故事。它的篇幅很長,全書117章,譯文達100余萬字,主要人物有20人之多。然而,《情侶》,從主題思想上看,卻完全不是報恩復仇,而是歌頌善者,歌頌青年人之間純真的愛情;從篇幅上看,全書只有36章,每章都不長,全部譯文僅有8萬余字;從人物形象上看,主要人物只有五六個,是一部中篇作品。《情侶》前九章的框架與《基度山伯爵》前22章,是極其相似的。其中的第一章和第九章則更像大仲馬的作品。簡言之,就是從故事引起到逃離死牢、掘到寶藏這一小部分,其故事框架是相同的。《情侶》接近結尾的幾章:瑪蘇丁喬扮男裝追尋心上人貌迎貌,究竟是受到馬來民間故事《伊》中帕薩巴公主女扮男裝尋找伊的影響;還是受莎士比亞《皆大歡喜》中羅莎琳德女扮男裝尋找奧蘭多情節的啟示;抑或是作者看過貢榜王朝末期詩人吳覺所寫長詩《芳香林中尋夫記》后,進一步創新構思的結果?目前尚無確鑿證據,就不便貿然臆測或簡單武斷地下結論了。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基度山伯爵》等外國名著的某些故事情節,創造性地,把緬甸的風土人情、倫理道德觀念有機地揉合在一起,反映了作品的民族特色。如果不知底細,讀后一定會認為全部情節安排都是出于作者的構思。作者為何沒有采用《基度山伯爵》后半部的框架,緬甸學者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但比較符合情理并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說法是:《基度山伯爵》后半部復仇的思想,不符合佛教寬宏容忍的基本教義。經過作者的改造和加工,這部小說的情節、人物都更加集中,作品的主題也得到了進一步升華,主要是歌頌善者內在的美德,人物形象也更加豐滿動人。這使作品增強了緬甸的民族特色,深受廣大緬甸讀者的歡迎和稱贊。
19世紀末葉、20世紀初期,由于稻米種植業和對外貿易的擴大,緬甸城市日見繁榮,市民階層相應有所發展。《情侶》的問世恰恰適應了市民階層閱讀文學作品的需要,迎合了他們的口味。雖然早在《情侶》一書問世之前,緬甸文壇就已有人先后把古希臘寓言集《伊索寓言》、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〇一夜》、英國作家班揚的諷喻小說《天路歷程》和笛福的小說《魯濱遜飄流記》等譯成緬文出版。但是,那些故事并沒能與緬甸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所以并未受到廣泛的重視。但《情侶》的問世卻極大地震動了緬甸的讀書界和文壇。因為書中的主人公不再是碧眼黃發、西服革履的外國人,故事發生的地點也不再是他鄉異邦的洋人國度,而是緬甸讀者喜聞樂見的、經常接觸的自然風光、社會人物和生活習俗。作品的內容又不同于以前作品,常常用的佛本生經故事。這些關于佛的前生故事,處處可見,早已為世人所熟悉,看過后沒有任何新奇感。它也不同于緬甸古典的宮廷小說。作者第一次將廣大讀者尚不熟悉的西方現代小說體裁和緬甸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個創舉是一個極大的突破。這使當時的緬甸文壇出現了令人耳目為之一新的新局面。別開生面和獨具一格的《情侶》的出版,對緬甸近現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它是緬甸現代小說的先聲,被譽為緬甸第一部現代小說。在其問世后,不僅讀者爭相閱讀,作家們也競相摹仿,寫出了不少這類作品。
《情侶》的故事情節表明:它的基本思想受佛教哲學思想的影響是很大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它的主旋律。作者自己在小說開頭談到創作目的時,曾說主人公“很像菩薩的過去生、閣那伽王的經歷那樣,在遇到重大災難的時刻能夠像個真正的男子漢那樣堅韌不拔地奮斗,最后不僅可以擺脫苦難,而且到一定的時候還會發財致富,并與久別的從小相親相愛的人兒重新團聚”。
小說中三個主要典型人物——貌迎貌、瑪梅瑪、瑪蘇丁的個性描寫都比較成功。貌迎貌是個心地善良的典型,對父母恭敬孝順,對戀人愛情專一,對世人和睦相處。瑪梅瑪和瑪蘇丁兩個人都是美麗莊重的姑娘,性格各異,各有千秋,一個內向,一個外露;一個文靜,一個潑辣。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情侶》那種以緬甸社會為基礎、反映緬甸人民生活,表現緬甸民族感情的寫實主義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可以說無論是20年代末至30年代緬甸的“實驗文學”運動,還是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的“新文學”運動,都是這種思想的發展與延伸。這也正是緬甸文壇普遍高度評價《情侶》這部小說問世的根本原因。
作家的寫作手法,在當時文壇上,也有很大創新。一改緬甸以前常用的詩歌、記敘文交雜使用的手法,完全用通俗、簡明的白話文體來寫,不能說不是一個較大的突破。但我們在閱讀該書時,仔細觀察,也不難看出,該書筆法也受到當時流行的劇作、話本之類的直接影響。除了運用書中人物的直接對話外,作者還不時從自己這一角度發表某些個人的看法與評論。這在《情侶》第1、3、5、24等章都有類似的表述。比如第3章開頭這樣寫道:“任何男人,不管他多有膽量,當他來到自己心愛人的身旁時,沒有一個不是心里發慌、手足無措、說起話來語無倫次的。這無需再舉什么例子,讀者們肯定也有過這樣的經歷。……由此可見,在這種事情上,女人明顯地比男人更有勇氣。”下面才進入正文,描述了貌迎貌向瑪梅瑪傾訴自己的愛慕之情的內容。在第五章也是這樣開頭的:“名士賢哲們常教導人們:人生無常,時窮時富。好景一剎那,災禍有盡頭。”然后才接著敘述貌迎貌洞房花獨夜兩人尚未正式結合突然被公差捕走,人們亂作一團的情景。再如第22章開頭:“貌迎貌因病耽擱在達魯鎮期間,阿瓦的母親瑪杷烏,以及瑞波的鎮守女兒瑪蘇丁,她們的情況怎么樣呢?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再談。”第24章則是用“鎮守的女兒瑪蘇丁、鎮守夫婦他們又怎樣了呢?”一句話開頭的。這些都明顯地帶有講故事或話本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