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個可以臧否的人物
諸葛亮,一個可以臧否的人物
寫下這個題目,自知肯定要招人罵??烧劯柽€是要實話實說。當然,還是要先聲明一句:談歌講的是《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是小說里的人物形象。不是《三國志》里的諸葛亮,那是正史里的人物。
談歌讀《三國演義》有好幾遍了,越讀越不喜歡諸葛亮這個人物。從生活化的觀點來看,這個人太聰明、太能干、心眼兒太活泛,腦子太好使,眼睛一眨就是一個主意,眉頭一皺就是一個計策。你腦子轉一圈,他能轉三圈;你動一個心眼兒的工夫兒,他能動十個心眼兒。他的腦子里像是安裝了一百臺超級電子計算機,還晝夜不停電,一天二十四小時,“噌噌”地轉啊。讓談歌這樣的傻人服氣得五體投地喲。這樣的人物可愛嗎?至少不會讓談歌喜歡。往淺處說,他不透明、不舒展、不敞亮、不痛快,太陰、太賊、太精、太狡猾,找一百個人轉圈兒圍著他看上一年,也不一定看得透。往深里說,諸葛亮是個權謀家,是個人精。舉凡生活中的“精”,都已經超過了原來的意義,比如糖精、味精、醋精、狐貍精種種,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精也是如此。魯迅先生說諸葛亮聰明得近乎“妖”,是很中肯的評價。什么是妖?就是妖精嘛。
對妖精似的人物,談歌一向敬而遠之。這個感覺應該是很生活化的。相信許多讀者也應該跟談歌一樣感同身受。想想看,如果您的同事或者鄰居或者您的兄弟姐妹,一個個都特別的諸葛亮,您的神經承受得了嗎?如果讓您天天跟一個近乎妖精般的人物相處共事,對桌辦公,他天天觀察著您,研究著您,琢磨著您,您能不天天心驚肉跳嗎?您張嘴說上第一句,他就能猜著您第二句第三句想說什么。您還敢張嘴說第四句嗎?生活中這樣的聰明人如果多了,您的生活能和諧嗎?甭說和諧社會了,您的家庭都和諧不了。聰明點兒的人可愛,太聰明的人讓人害怕,這是俗人的理兒,自然是俗人的經驗之談。人們對聰明人,大都是小心翼翼的心態。說得現實一些,人們欣賞電影電視劇里的聰明人,喜歡書本里的聰明人,卻害怕生活里的聰明人。就算是您的妻子或者丈夫,算是最親近的人了吧。天天都能猜到您心里去,說句糟改人的話,您一撅屁股,人家就知道您會拉什么什么。說實話,您能不含糊嗎?就算您能天天睡得著,您能不做噩夢嗎?
就是用政治家的目光來觀察諸葛亮,也有些讓今人看不下去的地方。咱們分析:
諸葛亮算是一個精英,因為不肯將就著就業(應該屬于高不成低不就),就一直在社會上閑散著,眼看就奔三十歲的人了,還沒有個正當職業。是啊,這種情況,放到現在,也是讓人著急的事兒,談歌家對門兒就有這么一位,也是諸葛亮出山時的歲數了,大學畢業好多年了,白領工作找不到,藍領的工作也不愿意去。整天在家里窩著,不是上網就是看電視。哪個家長遇到這么個孩子,也得急死。不過,諸葛亮比談歌家對門兒這位好過多了,按照書上所寫,諸葛亮的父母大概已經去世多年了,沒有人管啊!忽一日,被一個剛剛開張不久的民營企業,正忙著四處招工的劉備劉老板知道了,“天啊,這是人才?。≡蹅兊糜冒。≌宜ィ 庇谑莿⒗习逵H自出馬,一顧,二顧,再三顧茅廬(那是茅廬嗎?大院子,幾室幾廳,別墅一樣嘛。還有傭人使喚著。家里有的是錢啊,要不諸葛亮怎么不急著找工作呢)。諸葛亮當然不會輕易就見面,上趕著不是買賣,得端著點兒,劉備還得來第二回、第三回。諸葛亮懂得事不過三的道理,如果再端著,人家劉老板或許就真不來了,“算了,咱們甭去了,咱們都去了兩回了,他大概真的不愿意參加工作。也說不定他沒什么真本事,也就是有個虛名兒罷了。”如果劉備那樣做,可真的就把諸葛亮曬了。好,第三次,劉備算是見著活的了。讀者注意,這時候諸葛亮還是拿捏著勁兒,表示自己真不愿意上班就業。要的就是這個“?!眲艃骸浜迷捳f了一火車,眼淚都流了一臉盆,總算把這位諸葛亮先生給髙薪聘請出來了,諸葛亮由此當了高級白領。讀《三國演義》讀到這里,都得佩服諸葛亮狡猾。這樣千呼萬喚始出來,老板肯定不會低看??蓢@啊,當代的一些讀書人,真是不及人家諸葛亮萬分之一嘍,狗肚子裝不下二兩香油。甭說“三顧”了,領導還沒有“顧”的意思呢,他就嚷嚷得滿大街都知道了,“大家知道嗎,領導要接見我了?!北抡f領導親自找上門來了,領導也就是在大會上虛乎著夸獎幾句,還不一定認得他是誰呢,他就激動得要犯心臟病。得趕緊往前擠著猛湊合了,出示學歷證明了,出示獲獎證書了,盼著領導賞識。顯得浮淺。千呼萬喚始出來,那是諸葛亮。換上現在的讀書人,根本就不用千呼萬喚,“屎”早就出來了。還不得美得拉一褲兜子??!
話又說回來,劉老板能夠禮賢下士,三顧諸葛亮,也是時代造成的,趕上諸葛亮的時代就業問題不嚴重,就業機會多,不像現在,一個坑兒會有十個蘿卜搶著頂,就連飯店招兩個洗盤子的,也得排著大隊讓人家老板橫著豎著挑。諸葛亮如果趕上現在的情況,也就不用劉老板三顧了,他得上趕著三回或者十回找劉老板去了,還得托人找關系,四處打聽,“你們誰認識劉老板呢?”就算是見著面兒了,人家劉老板還不一定答理不答理他呢?“行了,你寫個簡歷交給辦公室吧,抽空兒我看看?!痹捠沁@么說,人家劉老板還不一定有空看呢。真趕上劉老板面試一回,劉老板也肯定是不咸不淡的,“行了,你諸葛亮不就是想找個工作嗎,行啊,您要是想干啊,先有三個月的試用期,如果我們看著你合適,然后再跟你簽兩年合同?!敝T葛亮還得感激涕零?!爸x謝劉老板了,真是太謝謝了?!敝袊铮F在就這樣,不缺少人才,什么博士后、海歸啊,都沒用。我們單位不缺人,留下你諸葛亮就不錯了,你第一別嫌工資低,第二別嫌試用期。如此說,諸葛亮生得逢時啊,那時候,機會多,就業的門路也多啊,只要您想工作,有的是地方要您。那時候是人才的賣方市場啊,諸葛亮,寶貝?。⒗习暹€就真得三顧幾顧的。諸葛亮也不用費心費力地寫什么個人簡介了,也不用出示什么學歷證書了。“行了,劉老板,您先說我的年薪是多少吧?”
此是閑話,咱們接著說參加工作之后的諸葛亮。
俗話說,肚子大,吃得多。端多大架子,得有多大能耐。諸葛亮真是有能耐啊,在劉備的公司就業之后,還真是成績斐然,先是火燒新野,露了大臉兒,具有廣告效應。之后,又是舌戰群儒,又是草船借箭,努力工作,一絲不茍,真是絞盡腦汁地出謀劃策,幫著劉備跟曹操對著干。這沒錯,很對!誰讓你曹老板是我們劉老板的競爭對手呢,用現代話講,企業之間競爭嘛,不把你曹老板的企業整垮,我們劉老板的企業怎么生存呢?這里邊沒有雙贏的空間。市場份額就這么大,一塊蛋糕端上來了,誰嘴大誰嘴快誰沾光,誰吃著了算誰的。優勝劣汰。可是,接著往下看,諸葛亮鼓動著劉備跟東吳鬧事,就有點兒說不過理去了。你們處心積慮地借了人家的荊州長期住著,到期賴著不還。每月的租金不交,電費、水費、物業費、暖氣費也不交,這不是欺侮老孫家里的人老實嗎。把人家的大管家周瑜先生還給活活氣死了。后人都說周先生氣量狹窄,這事不搭在誰頭上誰不說難受。讓人家賴賬不還,還不許生氣,天底下有這樣的道理嗎?周瑜也夠冤的,被人欺侮死,還落個小心眼兒的名聲。這事兒還不算完呢。周瑜死了,諸葛亮還真好意思大著一張臉,去參加周先生的追悼會,并且在追悼會上一個勁地痛哭流涕,“周先生啊,您怎么說走就走了呢?可想死我了??!”這不是明擺著貓哭耗子嗎?直哭得東吳的將軍們一個個心里發酸,喉頭發緊,也跟著抹眼淚。書讀到這里,談歌真是悲憤交加啊,東吳的干部們不都成了一群傻蛋嗎?莫非一個個的腦子都進水了?沒進水?那就是讓門給擠了?讓驢給踢了?談歌喜歡聽京戲,可就是不愿聽這一出《臥龍吊孝》,諸葛亮在這段唱里邊一個勁地虛頭巴腦地表揚周瑜。可這真是一段好唱,還特有聽眾緣。據說當年要聽言菊朋先生一出《臥龍吊孝》得多少多少大洋。言先生唱得真好,余生也晚,無緣謀面,談歌可是聽過言先生的一些唱片,的確是大師級的水平。可是談歌就是不喜歡聽這出《臥龍吊孝》。為什么中國人都喜歡聽貓哭耗子?這是什么文化心態?拿著孫權和他的部下當傻子捉弄,這實在有點兒說不過去了。作為一個政治家,這就是不講誠信。當今世界上的政治也得講誠信啊。不能一點規則都不講吧?說句不好聽的話,政治這東西,本來是人類歷史進步的產物??删褪亲屩T葛亮這些人物給弄臟了。一提政治,人們就會聯想到爾虞我詐,你坑我,我坑你,臺下握手,臺下踢腳。每次聽到《臥龍吊孝》,總好像嗓子眼兒里堵了塊臟乎乎的東西。有咽不下,吐不出,扎了魚刺的感覺。
劉備臨死的時候,也不知道是真糊涂了,還是裝糊涂。一個勁兒跟諸葛亮套瓷:“哥們兒啊,我是真不行了,您跟我也多少年的交情了。咱哥們誰不知道誰啊,如果劉禪的能力不行,您老兄就干脆把他踹了,您自己就當一把手算了?!弊x《三國演義》讀到這里,心里真是吊詭,人都快死了,還玩套虛兒?有人猜測,老劉是試探諸葛亮呢。看你諸葛亮怎么表態。其實帳后面藏著刀斧手呢,砍刀和斧子磨得都能削鐵如泥了,你諸葛亮如果敢答應接班,就敢當場把你剁巴了。談歌不相信這種猜測,劉備多明白啊,他已經考察諸葛亮多年了,早把諸葛亮看得通通透透了。給你幾句好話,是為了讓你保著我兒子,別跳槽,也別擺挑子。果然,諸葛亮聽了,一勁兒磕頭,一把鼻涕一把淚,表示自己堅決不能當第一把手,“劉總啊,您看您這話說到哪兒去了?我自打進了您的企業,就從來沒有過外心啊,我一定會緊密團結在以劉禪董事長為核心領袖的周圍,努力工作,爭取更大的勝利。您就放心走吧!”劉備這才一閉眼,算是放心地走了。
可是,劉備千算萬算還是失算,他沒有考慮好問題的另一方面,諸葛亮不是一把手,也不會當一把手,可是蜀國政治和經濟的大權都他一個人拿著呢。宰相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成了實際上的一把手。諸葛亮早把這賬算清楚了。當不當皇上的吧,我說了算就行。劉禪當了幾十年的皇上,屁本事沒有。說好聽點,都是讓諸葛亮給寵得慣得,說難聽點,劉禪一接班,就讓諸葛亮控制了,沒有實踐的機會呀。后人猜測,劉禪私下也一定跟諸葛亮小心翼翼地談過這個問題,“丞相啊,您看啊,我還年輕,得長本事啊。您看有什么工作,也讓我親自處理一下,鍛煉鍛煉,也長長工作經驗嘛?!敝T葛亮會怎么說?他肯定會說:“您啊,就是皇上,您還想干什么?。砍院韧鏄废砀5昧?,多舒服??!剩下的事兒我來做。您就不用費心了。您老爹臨死前,我都表過決心了,一定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您就放心吧!”這話聽著受用,可真害人啊。諸葛亮大權獨攬,一手遮天。書上說他事必躬親,這話得分析,什么叫事必躬親?說白了,就是小小不言的事兒他都得做主兒,別人說了都不算。打個比方說,就是下邊來客人,吃個客飯,食堂想雇傭個臨時工,估計也得他簽字批條子。劉禪還有什么戲唱?。康扔谑且粋€橡皮圖章了。開會討論時,劉禪光剩下舉手了。他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懂啊。就算諸葛亮不死,一旦人家諸葛亮摔臉子,或者跳槽走人,劉禪可就給晾了。一個企業,一個單位,可不能把寶都押在一個人身上喲。諸葛亮死后,劉禪傻眼了。人們讀《三國演義》,都罵劉禪窩囊,其實仔細想想,劉禪的責任并不大,劉禪接班的時候,也就是二十多歲,正是一個渾身是勁的熱血年齡,陽光青年。這般年紀,干什么工作都不會憷頭。怎么可能窩窩囊囊的啥也干不成呢?他能不窩囊嗎?他什么事兒都主不了,什么事兒都不知道,什么深人基層了,什么聯系群眾了,什么前線視察了,您省省吧!諸葛亮什么也不會讓他干,他等于是讓諸葛亮給駕空了,軟禁了。一點實踐的機會都沒有啊。說句糟蹋人的話,諸葛亮養豬呢?
現代企業制度里,無論聘用的總經理多么能干,董事長也是要管事的。蜀國是劉禪家的買賣啊。你劉禪是董事長啊,怎么能讓諸葛亮一個人說了算呢?寫到這里,談歌想起河北一家民營企業,生產環保設備,產品暢銷,經營了十幾年,一度成為了名牌企業。創業之初,從北京聘請了一個總經理,姓喬。這位喬總經理精明能干,十年下來,企業經營得紅紅火火。董事長倒是挺放心,可是這位董事長不幸出車禍去世了。董事長的兒子接班了,可是這董事長的兒子年紀小啊,才二十多歲,企業里的什么事情都不懂,他想介人一下經營上的事情,可是喬總經理就是不讓他介入,他就跟總經理發生了矛盾。兩個人爭論了幾回,總經理生氣了,拍屁股走人了。并且帶走了一大幫企業的技術人才,還把一些業務關系都帶走了,在南方另起爐灶,開了一家同樣的企業。沒多久,就把小董事長的這家企業弄垮了。這叫什么事兒???這小董事長是不是跟劉禪差不多???
再說諸葛亮伐魏這事兒,怎么聽著都懸。魏蜀吳三家,蜀國最弱。劉備伐吳,傾國而出,鎩羽而歸。這得損失多少錢?。坎徽f傾家蕩產吧,國庫也差不多都掏空了,財政不定出現多少赤字呢,還不得每年都發國庫券啊??偟眯蒺B生息些年頭啊,也就是說,得緩緩勁兒,喘口氣兒,得發展生產啊。可諸葛亮不管不顧,一個勁兒地窮兵黷武,哭著鬧著要伐魏。就蜀國那點家底子,老百姓還不夠吃,不夠喝呢,沒鬧出農民起義來就不錯了,就這么個破家底子,諸葛亮還弄了個“六出祁山”。六出?這得追加多少軍費開支?。咳绻皇侵T葛亮這通窮折騰,蜀國那么一個富裕的地方,也不會鬧得國民經濟滑坡,讓司馬炎早早收拾了。這伐魏的事兒真是誤國誤民啊。用個現代的詞兒,那一陣子,蜀國的“三農”問題肯定少不了。當然,諸葛亮肯定不會讓記者采訪,也不會讓媒體曝光。
偉人講過:正確路線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這句話講得千真萬確。反過來說也是,錯誤路線決定之后,干部也是決定的因素。如果這時有干部站出來,抵制諸葛亮的錯誤路線,或許蜀國還能有救。可這話是廢話,誰能抵制諸葛亮呢?諸葛亮是一言堂啊,連劉禪都管不了他。諸葛亮親自制定了一條錯誤路線,不執行到底行嗎?北伐中原,實在是一個經營方向上的錯誤。沒有一點兒利潤可言。如果承認了這一點,那么,諸葛亮干得越歡,距離正確路線就越遠。劉家的企業距離破產就越近。你諸葛亮倒是落了個虛名兒,鞠躬盡癢,死而后已。千古絕唱了。蜀國的老百姓可就跟著倒霉吧。甭說小康了,吃糠吧!
古今中外歷史上,這種教訓委實不少。作為掌權者本人,魅力無限、神采飛揚、風度翩翩,要談吐有談吐,要威儀有威儀。他可以不貪不占、艱苦樸素、不圖享受,吃次的穿舊的,也燦爛、也輝煌。走到哪里,都是掌聲歡迎,鮮花簇擁。這種場面和熱鬧中看,可不中用啊!他們每一個重大的錯誤決策,都會給老百姓帶來無窮無盡的苦難。這種事兒往往糾正不了。因為評論家都是后人,你們沒有受過那份苦。你們只看到了某個政治家的個人魅力,欣賞啊、把玩啊、研究啊、崇拜啊、追思啊,當時老百姓跟著受的那個罪,你們可是一點兒也沒有體會啊。有人會說,我們都知道,書上看到過??墒菚险f的,代替不了當事人的身心感受。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把您扔在老百姓的位置上去試試?讓您吃上一個月不帶一點油腥兒的瓜菜代,您試試?您要是不叫開了撞天屈,談歌就服您的氣!
諸葛亮算是鞠躬盡癢了,也死而后已了??伤舱`國誤民了。諸葛亮啊,實在是一個可讓后人臧否的人物??!
最后還得再聲明一句,談歌只是評論《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沒有講正史中的諸葛亮,這是兩回事兒。讀者如果不同意談歌的上述意見,也別生氣,談歌寫的是小說人物評論,一家之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