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荊山》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望荊山
奉義至江漢,始知楚塞長。
南關繞桐柏,西岳出魯陽。
寒郊無留影,秋日懸清光。
悲風撓重林,云霞肅川漲。
歲晏君如何,零淚沾衣裳。
玉柱空掩露,金尊坐含霜。
一聞苦寒奏,再使艷歌傷。
題解 荊山為荊楚境內名山,從今湖北保康、南漳兩縣迤邐于沮、漳二水之間。《水經注》稱荊山“高峰霞舉,峻竦層云”。盛弘之的《荊州記》記述荊山中的青溪山水之幽美廣為人知。荊山為楚地之鎮(zhèn),而分流于荊山東西的沮、漳二水,也與江漢同為“楚之望”。南朝宋建平王劉景素于明帝泰豫元年至后廢帝元徽二年(即472—474年)鎮(zhèn)守荊州,江淹作為僚屬隨同,故《望荊山》詩應作于此際。
簡析 南朝劉宋政局混亂,建平王圖謀不軌,江淹極力諫阻。前面四句寫荊山形勝及其屏障荊州的重要,接下來四句寫寒郊、清光、悲風、大水,烘托自己的憂生懼亂之情。末二句既有直接發(fā)問,也有含蓄比喻。臨海王劉子頊和鮑照的悲劇才過去七八年,所以江淹以此詩表達自己的國事之憂和身世之愁。《梁書·江淹傳》記有江淹對劉景素的直諫:“殿下不求宗廟之安,而信左右之計,則復見麋鹿霜露棲于姑蘇之臺矣。”可視為該詩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