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牛米》譯文與賞析
牛米
牛米
【原文】
燕慕容皝[1]以牛假[2]貧民,使佃苑中,稅其什之八;自有牛者,稅其七。參軍封裕[3]諫,以為魏、晉之世,假官田牛者不過稅其什六,自有牛者中分之,不取其七八也。予觀今吾鄉(xiāng)之俗,募人耕田,十取其五,而用主牛者,取其六,謂之牛米,蓋晉法也。
【注釋】
[1]慕容皝(huàng):字元真,東晉初年鮮卑族的首領(lǐng),建立前燕國。他為了紀(jì)念自己的功績,自創(chuàng)“皝”字。[2]假:借。[3]封裕:封裕,漢人,渤海封氏,封抽的兒子,為前燕記室監(jiān)參軍、太尉領(lǐng)中書監(jiān)。
【譯文】
燕國皇帝慕容皝把牛借給貧窮的農(nóng)民,并且允許他們在苑囿中種地,但是要收取他們十分之八的租金;如果自己家里有牛的,就收取十分之七。參軍封裕勸說阻止,他認(rèn)為在魏、晉時(shí)期,農(nóng)民租種官府農(nóng)田和借用官府的牛所交的租金也不過是十分之六,而自己有牛的,雙方各付一半,也不會收取十分之七或八的租金。如今我看了我們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用佃戶耕田,收取十分之五的租金,使用主家耕牛的,收取十分之六的租金,稱之為“牛米”,這乃是晉朝的制度。
【評析】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李紳《憫農(nóng)》中的句子,這讓我們又想起滿臉皺紋但又一臉純樸的田間老農(nóng),他們起早貪黑,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刮風(fēng)下雨,依舊要在田間辛苦地勞作。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為了有一碗飯吃,能讓全家老小填飽肚子,但這樣高的租金,誰能承受得了?雖然糧食是他們自己種出來的,可官員卻并不理會他們的難處與艱辛。這就是晉朝收取農(nóng)民租金的制度啊!想一想,生活在現(xiàn)代我們是多么幸福啊,我們應(yīng)該感到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