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忤逆不怒》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忤逆不怒
【原典】
先生每與司馬君實①說話,不曾放過。如范堯夫②,十件只爭得三四件便已。先生曰:“君實只為能受,盡人忤逆③終無怒,便是好處。”
【注釋】
①先生:程頤(1033~1107),字正叔,洛陽伊川(今河南伊川)人,人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哲宗元祐元年除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說書。與其胞兄程顥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宋史》卷四百二十七有傳。此語出自《二程遺書》卷十九,伊川先生語五。司馬君實: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年六十八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歷來受人景仰。《宋史》卷三百三十六有傳。②范堯夫:即范純仁(1027~1101)。字堯夫,范仲淹次子。注見“唯得忠恕”條。③忤逆:冒犯。
【譯文】
先生與司馬光(字君實)說話的時候,從來不曾放棄過自己的看法。但是與范堯夫(范純仁,字堯夫)說話的時候,十件事情中往往只和他爭論三四件就算了。先生說:“司馬光只是因為能夠忍受,即使別人頂撞,也始終不會生氣變臉,這正是他過人的地方。”
【延伸閱讀】
人的度量大小固然與后天的修養相關,然也可能與各自的性格有關,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內中有無可如何之處。所以司馬光的忍“十”,與范純仁的忍“三”,并不能完全證明前者優而后者劣,套用孟子的一句話,“五十步笑百步”,談不上孰優孰劣。倒是“先生”靈活的待人之道,頗值得稱許。古人云:“未可與言而言謂之瞽,可與言而不與之言謂之隱。君子不瞽,言謹其序。”(《韓詩外傳》卷四)換成現代的話,就是要懂得“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與人交往,要想和諧融洽,就必須懂得變通之道。然而得體變通的前提,便是要認清交往的對象。恰如兩軍交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此先生無疑是位聰明人,他之所以能夠悠游于司馬光和范純仁之間,正在于他對兩人的性格拿捏得恰到好處。因為司馬光性格柔弱,怎么說也不生氣,所以就暢所欲言,無所隱晦;因為范純仁性格耿介,頗多睚眥,所以就只能適時避讓。不是所有的“變”都是好的,好的“變”必須要“時”來當坐標。“時”的核心含義是時機,而時機很多時候就是由對象環境等因素組成。孟子推崇孔子為“圣之時者”,強調的正是孔子審時度勢的卓識。孔子教學生提倡“因材施教”,因為個體都不同,不能使用一致的標準教程。孔子周游列國,在不同國家宣傳他的理論,但講法都有差異。甚至于說話,孔子也做到了處處有別:“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唁唁如也。”(《論語·鄉黨》)家事如此,國事亦然;個人如此,國家亦然。與時俱進,審時適變,不亦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