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競爭
【4215】策略思維: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競爭
(〔美〕迪克西特、奈爾伯夫著,王爾山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35.6萬字,2013年4月第1版,52元)
13章:[1]10個策略故事;[2]準備接招;[3]看穿對手的策略;[4]走出囚徒困境;[5]策略行動;[6]可信的承諾;[7]不可預測性;[8]邊緣政策;[9]合作與協調;[10]投票的策略;[11]討價還價;[12]激勵;[13]案例分析。
策略思維是關于了解對手打算如何戰勝你,然后戰而勝之的藝術。關于策略思維的科學稱為博弈論。這是一門相對年輕的科學,歷史尚不足50年。
妙手傳說告訴我們,在策略里,就跟物理學當中一樣,“我們所采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會引發一個反行動”。
對于任何一個相繼選擇并且數目有限的博弈,總是存在某種最佳策略。
一個普遍的觀點是若要運用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原理,不可缺少的前提是后行者可以觀察到先行者的行動。
博弈是一種策略的相互依存狀況:你的選擇(即策略)將會得到什么結果,取決于另一個或者另一群有目的的行動者的選擇。處于一個博弈中的決策者稱為參與者,而他們的選擇稱為行動。一個博弈當中的參與者的利益可能嚴格對立,一人所得永遠等于另一人所失。這樣的博弈稱為零和博弈。
向前展望、倒后推理;假如你有一個優勢策略,請照辦;剔除所有劣勢策略,不予考慮,如此一步一步做下去;尋找這個博弈的均衡,即一對策略,按照這對策略做,各個參與者的行動都是對對方行動的最佳回應。有時需要將你的策略混合運用。
托馬斯·霍布斯說:“言語的束縛實在軟弱無力,根本抑制不了人們(男人)的貪婪”。李爾王則發現,其實女人也一樣。
博弈論是由普林斯頓偉大的學者約翰·馮·諾依曼首先提出的。納什、謝林。
要使這種威信變得可信,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于,無論是你還是你的對手都不知道轉折點究竟在哪里。
市場經濟有一個更好的自然的激勵機制,這就是利潤動機。
約翰·納什:現代博弈論奠基人。
生活本身就是一場一環扣一環的漫長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