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爾伽,費特列哥·加西亞作品分析
【介紹】:
西班牙著名的“二七年一代”(“1927年一代”的簡稱)詩人、戲劇家,后期象征主義*在西班牙的重要代表。
他生于格拉納達省富恩特發蓋洛鎮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母親當過教員。詩人從小就喜愛文學,他對民間歌謠非常喜愛,八歲時就能背一百多首民歌。他也喜歡繪畫、音樂,他學過鋼琴、吉他等。1914年入格拉納達大學學習法律。1918年出第一部作品集,散文集《印象與風光》。1919年去馬德里一個大學讀書。在有名的“大學生公寓”里他結識了不少詩人和藝術家。他這時開始寫詩。他的許多詩作,常在大學生中間朗誦,然后流傳開來。實際上,他的詩作在結集出版前,就有許多篇章為讀者所熟知了。1921年出版詩集《詩篇》。1924年出版詩集《歌集》。1927年出版詩集《吉卜賽謠曲集》。他在馬德里一住十年。1929年隨他的老師弗爾南多·德·洛斯利奧斯出訪美國。他把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和對于美國黑人的同情寫進他的新的詩集中。這部詩集就是純粹的象征派詩集《詩人在紐約》,洛爾伽死后才得以出版。1930年詩人回到西班牙,此時正值共和政府成立,他站在共和政府一邊,投身于政府組織的群眾文化工作當中。1931年,他的代表作《‘深歌’詩集》*出版。1932年他率領“茅屋劇團”到工廠、農村巡回演出。演出的劇目不但有西班牙古典劇作家的作品,也有詩人自己創作的戲劇作品,如《古怪的皮匠老婆》(1930)、《血姻緣》(1933)、《葉爾瑪》(1935)、《老處女羅茜達》(1935)等,其中大部分是詩劇。洛爾伽不久又參加了反法西斯知識分子聯盟。1933年率“茅屋劇團”赴阿根廷演出并進行了學術交流活動。這期間,他還訪問過古巴、烏拉圭等國。1934年底才返回西班牙。1935年又出版長詩《伊格納西奧·桑切斯·梅希亞挽歌》。1936年8月19日黎明,詩人在格拉納達郊外維慈那爾峽谷慘遭法西斯匪徒長槍黨殺害。死時年僅38歲。
洛爾伽的詩,描繪了古老、自由、粗獷的西班牙風光,表現了西班牙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洛爾伽的詩極富民間歌謠色彩,他又注意學習阿拉伯的詩歌形式,如“卡西達”、“加塞拉”等,這又使他的詩增加了一種俏皮與華麗的風韻。他也注意學習外國現代派詩歌,這使他的詩常帶著鮮明的象征主義*印記。應當說,洛爾伽的象征主義并不晦澀,也不神秘,他的象征主義是屬于人民的。他的詩多為即興之作,遣詞造句和使用比喻,有著鮮明的民間文學色彩,而且易唱、易記,音樂性是十分鮮明的。洛爾伽的詩是真正的人民的詩歌。在當時的西班牙的廣場上、酒店里、村市上到處都可以聽到被譜成歌曲的詩人的詩作。洛爾伽使詩歌走出了文人狹小的圈子,他為西班牙詩風的革新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他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早期劇作《馬里亞娜·皮內達》(1927)和后期的劇作《貝爾納達·阿爾瓦的家》(1936)等。詩集尚有《塔馬里的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