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列-因克蘭,拉蒙·瑪麗亞·德爾作品分析
【介紹】:
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九八年一代”重要作家。生于西班牙比利亞努埃巴德阿羅薩。童年和少年時期是在家鄉度過的,聽家人講過很多關于卡洛斯戰亂的奇聞軼事,這對于他后來創作有極大影響。中學畢業后去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攻讀法律,以家境貧困輟學。赴墨西哥謀生,曾從事過新聞工作,還參加過墨西哥的軍隊。回國后,1895年在馬德里過半流浪生活,后專事文學創作。1910年以劇團藝術指導身份隨團訪問了南美洲諸國。開初,他的思想傾向于保守的傳統派一邊,是卡洛斯黨的成員。1915年后轉變,思想傾向于共和制,因多次抨擊軍事獨裁統治而被捕入獄。共和國時期被任命為西班牙美術學校校長。1936年在加利西亞地區的圣地亞哥城死于癌癥。
巴列-因克蘭的創作主要可劃分為2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05年以前,主要受拉丁美洲現代主義流派的影響,形式上,追求詞句的音響美;內容上,偏愛詩情畫意的羅曼蒂克的情節。歌頌古老封建的西班牙,人物多以王公、貴族、主教、淑女為主。1895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女性》。《四季奏鳴曲》是其代表作,副標題為《普拉多明侯爵的回憶》,由4部小說構成:《秋季奏鳴曲》(1902)、《夏季奏鳴曲》(1903)、《春季奏鳴曲》(1904)、《冬季奏鳴曲》(1905)。第二階段是1905年以后,他的作品針砭時政,無情地抨擊、尖銳地嘲諷那些丑惡的、不公正的世態。此期作品冠以《丑八怪》的總標題。其中有歷史小說《伊比利亞斗牛場》三部曲(包括《神奇的宮廷》1927、《吾主萬歲》1928、《劍定乾坤》1929),《卡洛斯戰爭》三部曲(包括《為事業之十字軍》、《篝火的光輝》、《往昔的巨鷹》),《班德拉斯暴君》(1926)。劇作主要有:《船長的女兒》(1930)、《死者的盛裝》(1936)等。他的戲劇對傳統形式的某些方面做了突破,如在對話中間穿插進長段有關人物和場景的說明。詩作還有《基夫的煙牛》(1919)、《神奇的芳香》(1907)等。第二階段的創作多以玩世不恭的態度諷刺、嘲弄世道之不公,其人物或事物似經哈哈鏡折射般,有些扭曲和光怪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