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顧間》鑒賞
作者: 張永江
于成澤
指顧間,我跨躍著銀色鞍轡的雪驥,奔行在瀰綿無垠的沙洲。頭發散亂著,紛披到我的眉頭。拔出霜花般地長劍,遙指著敵陣,似狂飚般地卷近了渠們的前守。
指顧間,我控抑著鐵色鞍轡的青驄。于敵人的萬幕中間馳騁。馬蹄踏染了殷紅的血痕,征衫濕透了我的喘吁的前胸:猶不疲困地橫著長槍,搖著鞭絲,在鼓角聲里,逞個“殺敵不顧命”的英雄!逞個“殺敵不顧命”的英雄!
——于黑龍江的綠野
詩人的思想火花,明曜、艷麗,閃閃發光。如同劃破夜空的流星,瞬息即逝。他以神速之筆,立即捉住它,并用簡潔、生動、準確的語言,將其凝鑄在紙上。這是畫,是詩,是瑰麗的藝術珍品。
《指顧間》,在讀者面前展現出兩幅奇異的畫面:一是一位散披烏發的英俊少年,跨著銀鞍白騎,手握霜色利刃,在廣闊無垠的沙原上,向著鋼堅壁壘的敵陣奔殺,無堅不摧,銳不可當;一是血鐵交戰正酣,一位勇士穩坐鞍韉,驅馬馳騁于百萬敵陣。兩個畫面,形象生動,沛然一股英雄豪氣,令人睹之神旺。
詩篇寄寓著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詩中的情景當然不是實生活的寫照;那是詩人借助想象,以浪漫主義的筆法創造的藝術世界。由于塑造了主人公雄姿英發,驍戰疆場的動人形象,他那無往而不勝,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就具有一種象征意義,讓人領悟到抒情主體那種拼搏進取的精神。
詩篇語言洗煉、形象、富有音樂美。同時顯得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詩人流星雷火般的思想火花,借助這如畫如歌般的語言,固定于詩篇中,予人美感和遐想,十分精粹而含蓄。
二十年代初期,我國新詩園地里,泰戈爾式的小詩頗為流行,許多詩人喜歡用一、兩個詩句表達指顧間的思想感情和美麗想象,也許就因為它最容易收留詩人突然爆發而又極易消失的詩思和感情。冰心、徐玉諾、朱自清等很多著名作家都有這方面的佳作珍品留世。以文字多少,篇幅長短而論,《指顧間》還算長的,但畫面清晰,筆觸工細,結構完整,仍屬小巧玲瓏,詩情畫意楚楚動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