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萊爾斯,菲利浦作品分析
【介紹】:
法國當代著名作家,原樣派*文學代表人物。生于法國波爾多市附近的一個富裕的企業家家庭。中學畢業后在凡爾賽耶穌會、巴黎經濟與商業學校學習過。50年代中期開始創作,在法國詩人讓·凱羅爾主編的《寫作》專輯中發表處女作《挑戰》(1957),成為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青年作家。1960年春,索萊爾斯*與讓-勒內·干格南、雅克·庫多爾、布瓦魯費萊、雷諾·馬蒂翁等一些青年作家創辦《原樣》季刊,他為編委之一,不久出任總編。1961年他以小說《公園》(1961)獲得梅迪西文學獎,從此轉入新手法的探索。
索萊爾斯創作的第一個時期是50年代中期到1960年創辦《原樣》之前。主要采用的是以往的心理描寫和自然主義的創作手法,并以他卓越的天質,躍上文壇便大受青睞。安德烈·布蘭庫爾主編的《二十世紀作家》中評論說:“他在同齡作家中是出類拔萃的。”此期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說《挑戰》,曾獲費納翁文學獎;第1部長篇小說《奇異的孤獨》(1958)博得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亞克、路易·阿拉貢*的贊譽。第二個時期是1960-1963年。此時他的思想發生劇烈變化,傾向于“新小說”派*而采用“新小說”的手法進行創作。此期作品主要有小說《公園》(1961)。1963年發表論文集《媒介》,進入第三個時期創作,傾向于結構主義。此期作品主要有《正劇》(1965)、《邏輯》(1968)、《數》(1968)等。作者把這一時期的作品看做是自己的真正作品,他完全拋棄了傳統小說藝術手段。1968年以后,是索萊爾斯創作的第四個時期。一方面繼續搞“原樣”派文學,追求新奇手法,作品主要有《規則》(1972)、《H》(1973)、《極樂世界》(1974、1981),談話錄《拯救》(1973)和《紐約的幻覺》(1981),而另一方面,索萊爾斯注意研究我國的政治,著有論毛澤東思想的論文《論唯物主義》(1974),還譯過毛澤東的詩詞。
索萊爾斯小說表現出強烈的孤獨感、幻滅感和絕望感,就連愛情也是如此,僅僅是消遣而已。他在作品中寫道:“幸福是一道很快就會被人吃光的菜肴”,“任何事物都不足以使我喜歡,也不足以使我這種甘愿孤獨的愿望有所減弱”。“我看到當初自己以為凜然不可冒犯的東西在四面八方紛紛塌陷,而那些為我喜愛的、曾經被我視為永葆青春的事物也紛紛腐爛變質,好象人們都聯合起來跟我作對似的。”這種孤獨感、幻滅感與絕望感產生了“既渴望做成什么事兒但又討厭實際行動的矛盾心理。無法解答,自相矛盾”的思想,“人是無所適從的”思想反映出當代西方世界普遍存在著的精神空虛的時代癥狀,也一直左右著索萊爾斯的文學創作。這種“無所適從”也常常使索萊爾斯在寫作上的不斷創新,而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征來。著名作家雅克莉娜·皮亞蒂埃評論索萊爾斯的作品時說,他的書“不是那種娛樂性的供大眾消遣的書。我在其中聽到了幾個世紀紛紛攘攘的喧嘩聲。所有的文學描寫手法都在書中有所表現,史詩的、抒情詩的、戲劇的、夢幻般的、超感覺的、滑稽可笑的……我認為在諷刺和嘲笑的運用方面,這本書象《啟示錄》和《人間喜劇》一樣,是一份寶貴的財富”。索萊爾斯否定以往文學的體裁,拋棄以往文學的人物和情節,在行文中常加入一些評論、名人格言、自傳片斷、歷史軼事、粗話、文字游戲等。他的描寫富于喜劇色彩。他的作品甚至取消了標點符號,作品亦不分段落、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