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鑒賞
作者: 張俊山
屠格涅夫
我打獵歸來,沿著花園的林蔭路走著。狗跑在我前邊。
突然,狗放慢腳步,躡足潛行,好象嗅到了前邊有什么野物。
我順著林蔭路望去,看見了一只嘴邊還黃色、頭上生著柔毛的小麻雀。它從巢里跌落下來(風猛烈地吹打著林蔭路上的白樺樹),呆呆地伏在地上,孤立無援地張開兩只羽毛還未豐滿的小翅膀。
我的狗慢慢向它靠近。忽然,從附近一棵樹上飛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象一顆石子似地落到狗的鼻子跟前——它全身倒豎著羽毛,驚惶萬狀,發出絕望、凄慘的叫聲,兩次撲向露出牙齒、大張著的狗嘴邊去。
它是猛撲下來救護幼雀的。它用身體掩護著自己的幼兒……但它整個小小的身體因恐怖而戰栗著,它小小的聲音也變得粗暴嘶啞了,它在犧牲自己了!
在它看來,狗該是個多么龐大的怪物呵!然而,它還是不能站在自己高高的、安全的樹枝上……一種比它的理智更強烈的力量,使它從那兒撲下身來。
我的特列左爾(1)站住了,向后退了退……看來,它也感到了這種力量。
我趕緊喚住驚惶失措的狗——然后,我懷著尊敬的心情,走開了。
是呵,請不要見笑。我尊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鳥兒,我尊敬它那種愛的沖動和力量。
愛,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懼更強大。只有依靠它,依靠這種愛,生命才能維持下去,發展下去。
一八七八年四月 (黃偉經 譯)
讀著這則故事,你不感到心靈的悸動么?一只小小的麻雀,為了救護自己的幼雀,居然從安全的樹枝上撲下來,與那“龐大的怪物”獵狗對峙,這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啊!然而,這是真實的,詩人親自目睹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愛,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懼更強大。只有依靠它,依靠這種愛,生命才能維持下去,發展下去。”詩人被老麻雀的愛心和勇敢深深感動了,他由衷地“尊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鳥兒”,“尊敬它那種愛的沖動和力量”,于是才有這番情不自己的感喟。
這篇敘事性散文詩情節緊湊,在短小的篇幅里寫出了跌宕起伏的波瀾,筆觸十分洗練。開篇一段作了簡單交待以后,很快就展開了尖銳的矛盾:一面是獵狗“躡足潛行”,準備向突然發現的獵物撲擊,一面是幼弱的小麻雀“呆呆地伏在地上,孤立無援地張開兩只羽毛還未豐滿的小翅膀”,坐以待斃。情勢千鈞一發,頃刻間就會發生一場血淋淋的慘劇!然而,就在“狗慢慢向它靠近”的時候,一只老麻雀忽然從樹上飛下來,“象一顆石子似地落到狗的鼻子跟前”。原來的矛盾雙方置換了一個對象——老麻雀代替幼雀與獵狗面對面相持,可是矛盾的尖銳性有增無減,故事情節出現高潮。在這里,作品不僅以細致的描繪寫了老麻雀的行為和神態:“它全身倒豎著羽毛,驚惶萬狀,發出絕望、凄慘的叫聲,兩次撲向露出牙齒、大張著的狗嘴邊去”;而且,揭示了它的行為動機和悲壯心理:“它是猛撲下來救護幼雀的”,“它在犧牲自己了”。這就充分展示了老麻雀愛的本能,那是“一種比它的理智更強烈的力量”啊!正是這種力量,使那只獵狗感到震懾,于是它“站住了,向后退了退……”本已白熱化的矛盾緩解了,故事情節降到低潮,最后以獵狗被主人制止而結局。
由于故事是在緊湊的情節中展開矛盾沖突的,所以它有叩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尤其對老麻雀“愛的沖動和力量”繪形繪聲的刻畫,更能觸動人們的靈魂,喚起對“愛”的深深思考。這樣,當作品最后引出詩人那“尊敬”的情懷和關于“愛”的哲思時,就是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因而也就能激起人們的共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