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秦用他國人》譯文與賞析
秦用他國人
秦用他國人
【原文】
七國虎爭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1]。然六國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國人,如齊之田忌、田嬰、田文[2],韓之公仲、公叔,趙之奉陽、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為相。獨秦不然,其始與之謀國以開霸業者,魏人公孫鞅[3]也。其他若樓緩趙人,張儀、魏冉、范雎[4]皆魏人,蔡澤燕人,呂不韋韓人,李斯[5]楚人。皆委國而聽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劇辛、樂毅,幾滅強齊,辛、毅皆趙人也。楚悼王[6]任吳起為相,諸侯患楚之強,蓋衛人也。
【注釋】
[1]四方游士:四方游說之士。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眾多,讀書人習縱橫之術,游歷四方,希圖出人頭地。[2]田忌、田嬰、田文:田忌,戰國時齊國名將,在馬陵道殺掉魏國大將龐涓;田嬰,田文的父親,齊國丞相;田文,即孟嘗君,齊國貴族,有門客數千人,為“戰國四君子”之一。[3]公孫鞅:即商鞅,本為衛國人,被秦孝公封到商地,故而又稱商鞅、商君。[4]張儀、魏冉、范雎:張儀,戰國時著名縱橫家,當時蘇秦先游說六國合縱抗秦,后張儀策說六國連橫事秦;魏冉,魏昭王母宣太后的異父弟,助昭王即位,為將軍,受封穰侯;范雎,字叔,戰國時魏人。[5]李斯:戰國末上蔡人,因六國弱,無法施展才能而入秦,助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為丞相。秦始皇死,又助胡亥繼帝位。[6]楚悼王:即熊疑,其父熊當被盜賊殺死,熊疑繼立為悼王。
【譯文】
七國爭雄天下,沒有不招攬全國各地的人才的。然而六國所任用的相國,都是他們宗族的人和本國人,比如齊國的田忌、田嬰、田文,韓國的公仲、公叔,趙國的奉陽、平原君,魏王甚至將太子立為國相。唯有秦國不是這樣的,最初和秦國商討大計、開創霸業的是魏國人公孫鞅。還有比如趙國人樓緩,魏國人張儀、魏冉、范雎,燕國人蔡澤,韓國人呂不韋,楚國人李斯。全部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他們并且不懷疑他們,秦國最終能夠統一天下,這都是靠以上這些人的力量。燕昭王任用郭隗、劇辛、樂毅,幾乎滅亡強盛的齊國,而劇辛、樂毅都是趙國人。楚悼王任用吳起為相國,各國諸侯都擔心楚國會變強大,原來吳起是衛國人。
【評析】
從上面的歷史背景中可以看出,秦國之所以能夠戰勝六國,統一天下,主要是因為秦國善于用人。其他六國所任用的相國都是自己的親信或是本國的人,而秦國則是任用有實力的人,從不受地域的限制,如趙國人樓緩、魏人張儀、燕人蔡澤、韓人呂不韋等等,甚至“皆委國而聽之不疑”,正是由于秦國用人得當,看問題有長遠的眼光,才最終統一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