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斯須之敬》譯文與賞析
斯須之敬
斯須之敬
【原文】
今公私宴會,稱與主人對席者曰席面[1]。古者謂之賓、謂之客是已。《儀禮·燕禮篇》:“射人[2]請賓,公曰:‘命某為賓。’賓少進,禮辭。又命之,賓許諾。”《左傳》:季氏飲大夫酒,臧紇為客。宋公兼享晉、楚之大夫,趙孟為客。杜預云:“客,一坐所尊也。”乾道二年十一月,薛季益以權工部侍郎受命使金國,侍從共[3]餞之于吏部尚書廳,陳應求主席,自六部長貳之外,兩省官皆預,凡會者十二人。薛在部位最下,應求揖之為客,辭不就,曰:“常時固自有次第[4],奈何今日不然?”諸公言:“此席正為侍郎設,何辭之為?”薛終不可。予時為右史,最居末坐。給事中王日嚴目予曰:“景盧能倉卒間應對,愿出一轉語折衷[5]之。”予笑謂薛曰:“孟子不云乎:‘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侍郎姑處斯須之敬可也。明日以往,不妨復如常時。”薛無以對,諸公皆稱善,遂就席。
【注釋】
[1]席面:筵席上與主人相對的客位。[2]射人:官名,這里指宴請酒宴的主人。[3]從:“從”的繁體字。參與,參加。[4]次第:依次,按照順序或依一定順序,一個接一個地。[5]折衷:指調和不同意見或爭執。
【譯文】
如果有公家和私人舉行的宴會,那么我們就管坐在對面的客人稱為“席面”。在古代叫做“賓”,或者叫做“客”。《儀禮·燕禮篇》說:“當司儀宴請賓客時,主人就會說:‘讓某人坐賓位’。這時客人就會向前走來,非常禮貌地辭讓。主人又一次催請,客人才會答應下來,坐在客人的位置。”《左傳》寫到季氏宴請大夫們飲酒,臧紇為上賓。宋公同時宴請晉和楚兩國的大夫,以趙孟為上賓。杜預說:“賓客,是滿座最受尊敬的人。”孝宗乾道二年十一月,薛季益借著代理尚書工部侍郎的身份受到朝廷的派遣出使金國,于是,侍郎和從官決定一起在吏部尚書的辦公廳里舉辦宴席為他餞行。陳應求主持宴會,除了尚書六部的一些主要長官外,中書、門下兩省的官員們也都來參加宴會了,這次宴會的參加人共有十二人,職位最低的是薛季益,陳應求給他行禮,并邀請他坐在客人的位置,薛季益推辭不肯坐下,說道:“以前的宴會,都是有固定的次序,怎么今天卻要例外呢?”所有的官員們都說:“今天的宴席是為你專程擺設的,你為什么要推脫呢?”但薛季益說什么也不肯就座。當時我擔任的是史官,職位是最低的,坐在最后一個座位上是必需的。就在這時,給事中王日嚴注視著對我說:“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想到好辦法,就請你說幾句折中一下。”我笑了笑對薛季益說:“孟子曾經說過,平常的恭敬是對于兄長而言的,暫時的恭敬是對于鄉里長者而言的。’薛侍郎暫時可以受到大家恭敬,但是從明天開始,就要像以往一樣了。”薛季益無言可對,在座的各位長官都說我講得妙,于是各自就座。
【評析】
這篇文章從子首先引用《儀禮·燕禮篇》中的一段話,來大概的講述宴會時主人與客人應注意的禮儀。然后又從《左傳》中“客,一坐所尊也。”體現了古人對賓客的尊敬。之后又通過講述發生在作者身邊的故事進一步引出孟子的一句話‘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從而與題目相對應。雖然文章簡短,但卻給我們講述了禮儀的重要性。子曰:人無禮,無以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禮儀的國度,禮儀是一個人是否有道德的基本評價標準,一個人有禮儀就可以被重用,就能成大事,就能受人尊敬,就能成為別人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