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林《莫拉維詩選》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作者: 何文林
【作家簡介】莫拉那·賈拉勒丁·穆罕默德·莫拉維(即魯米,1207—1273)是中世紀伊朗著名詩人,伊斯蘭蘇菲教派的宗教家。
莫拉維生于巴爾赫(現屬阿富汗境內),父親巴哈烏金是宗教學者,信奉蘇菲主義。詩人14歲時,蒙古人入侵,為了避其災害,父親攜家逃走,流浪在阿拉伯地區。途中父親帶少年魯米拜會了著名的蘇菲教派詩人阿塔爾,高齡的詩人贈送給他一本長詩《阿斯拉爾書》的抄本。1229年,父親受庫爾特蘇丹的召請,來到古尼涅任教職,全家人定居土耳其。詩人少年從父學習,獲得廣博的伊斯蘭教知識,外族入侵的戰亂災荒也給他留下深深的印象。父親死后,他繼任父親的職位。1231年之后外出學習,到過大馬士革等地。幾年后回來繼續從事宗教宣講、研究、教學等工作。1239年與著名的蘇菲教派宗教家沙姆里·塔布里茲相識,深受其影響,開始成為蘇菲教派的信徒,從事神秘主義宗教哲學的研究,放棄了自己的教職,引起周圍人的不滿。1242年在一次騷亂中沙姆里失蹤,這促使詩人全心全意為蘇菲教派宣傳。在他的勤奮工作下,以他名字命名的蘇菲派教團——莫拉維教團成立,他雖不擔任教長公職,但是聲望甚高。他的晚年主要從事宗教哲學研究和詩歌創作。他的抒情詩集名為《沙姆斯集》,是獻給自己的導師沙姆里的,共有3萬余行,既抒發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情感,又有世俗情感的流露。這部詩集使他獲得“冥想生活的夜鶯”稱號。哲理寓言詩集《瑪斯納維集》,共6卷,26000多行詩,是受教長胡沙穆金的請求,闡明蘇菲教理的詩作,它被譽為“蘇菲教知識大全”。他還寫下許多宗教哲學著作,著名的為《物之內蘊》。魯米是蘇菲教派的大詩人,他達到了蘇菲派詩歌的頂峰,因此,伊朗學者認為他與菲爾多西、薩迪和哈菲茲并稱,是中古波斯詩歌的四大支柱之一。
《魯米詩選》,宋兆霖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出版,它選編11則哲理寓言詩。其次還有部分抒情詩,散見在《波斯古代抒情詩選》(張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出版)和《癡醉的戀歌——波斯柔巴依集》(張暉譯,漓江出版社1991年出版)里。
【作品節選】
戎哈和孩子
有個孩子送父殯葬入墳,
一路上悲傷地悼念亡人:
“我的親人呵,你將要永藏
在送你去的那地府之邦!
那兒從不見一絲兒光線,
那兒沒有墊子,也沒有地毯!
那兒沒有火上沸騰的薄羹,
那兒夜無燈燭,晝無食糧!
那兒沒有屋頂、門窗、天井,
那兒沒朋友,也沒有好近鄰!
住在那陰暗的屋子里邊,
啊,你將多么地不幸可憐!
由于那住宅的陰暗狹窄,
親人啊,將使你蒼白憔悴!”
他這樣把父親送進新宅,
眼中淌的是血,不是眼淚!
“爸爸啊!”這時候戎哈問話。
“他們定把死人送到我們家!”
“傻瓜!”父親說。他回答戎哈:
“是啊,這些特征我們家一點不差!
全同我們家一樣:沒墊子,沒屋頂,
沒有糧食,沒有地毯,也沒有天井!”
(宋兆霖譯)
修辭學家和海員
修辭學家登上了一條蓬船,
在海員面前十分驕矜傲慢。
“你可懂得修辭學?”“不懂。”
“這等于你只有半個生命。”
海員強壓住自己的憤懣悒郁,
當時并未反駁而是沉默不語。
突然狂風掀起驚濤駭浪,
海員這時才對修辭學家叫嚷:
“你可懂得游泳?也請說說。”
答道:“游泳我從來沒有學過。”
“修辭學家啊!你即將喪失整個生命,
因為船兒很快就要沉入海中。”
(張暉譯)
葡萄的故事(節選)
說起來實在是叫人不能明了,
有時敵視能把友誼偷偷換掉,
同樣東西由于叫法各異,
竟也會憤憤地產生敵意。
有一次四人同行:土耳其人、
波斯人、阿拉伯人、希臘人。
有位好人送給他們一塊錢,
這一來他們就起了爭端。
……
無知煽起了他們的仇恨,
結果使牙齒和肋骨受損。
啊,要是有個百語精通的人在一道,
只要用一句話就能使他們和好。
……
語言不同就會帶來戰爭,
我的語言是:“團結、安定、和平。”
(宋兆霖譯)
柔巴依抒情詩二首
一
既對人惡,人對你也決無善心——
作惡多端,只能得惡的報應。
雖說真主慷慨施惠,普慈天下,
但播種大麥,不會有小麥收成。
二
我漫游在癡愛你的曠野山川,
尋找機會,以便能夠同你相見。
不論我棲身于什么樣的逆旅,
眼前都晃動你的倩影和流眄。
(張暉譯)
抒情詩體一首
朋友啊!請幫助我,把我的情人喚來!
她竟匆匆地離去,請你把她勸回來!
請為她彈琴奏曲,撥動她的心弦,
使她這絕代的佳人仍回“月宮”中來。
假如她許諾說:“只須再等待片刻。”
你別獨自返回——因她十分狡獪。
她說“片刻”,只不過是在耍弄手腕——
她能把水打成扣結,能鎖住云靄。
我的情人到來時,便是我歡樂之日——
想看到真主的奇跡,只有耐心等待。
她在哪里出現,哪里的美女不再漂亮;
喻她為太陽,別的美女之“燈”便無光彩。
心兒啊!快隨朋友飛到也門情人那里——
以便向她這無價的“瑪瑙”摯情地一拜。
(張暉譯)
【作品鑒賞】蘇菲教派于7世紀末產生于阿拉伯,來自民間,后來成為神秘主義教派。蘇菲原意“羊毛”,意為守貧、苦行、禁欲。早期對封建王朝奢侈腐化不滿,對虛偽的教士反抗,后發展了神秘主義傾向。8世紀流入伊朗,12、13世紀在伊朗興盛,同時也產生了蘇菲派文學,在先后出現的著名詩人中,魯米則是蘇菲文學集大成者。蘇菲詩歌獨具特色,它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廣泛收集民間故事、歷史傳說,用以闡述教理;一是假借世俗的愛情,表達對真主的神秘之愛。因為蘇菲教派強調內心修煉,信徒心靈與神直接溝通,所以產生大量既有神秘色彩又有世俗生活氣息的情歌。魯米的詩作體現了蘇菲詩歌特征。
六卷集的《瑪斯納維集》就是用眾多的長短不一的故事、傳說、寓言組成,它們有趣生動,不乏深刻的哲理內含,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戎哈和孩子》是篇小故事,描寫傳說中頭腦簡單、不善思索的少年戎哈的直覺感受,他發現父親死后埋葬在墳墓之中,與自己家一樣,所以他直言“他們定把死人送到我們家”。父親的回答確是畫龍點睛之筆,指出墳墓“全同我們家一樣:沒墊子,沒屋頂,沒有糧食,沒有地毯,也沒有天井!”貧苦人的人間生活即是墳墓的主題赫然呈現出來,用幽默的故事寫出貧民生活的慘狀。《受驚的市民》也是篇短小故事,選擇街頭小景,用市民的驚恐,寫出了“苛政猛于虎”的社會真象。驚慌的市民見到街上的官吏執行國君抓驢子的圣旨,由于他們過分賣勁“失去理性,是真是假他們全都分辨不清”,“暴虐之君窮兇惡極成狂,竟想抓人作驢子頂上”,急忙逃避到別人的家里。市民的驚怕達到瘋癲的地步,它揭示了暴政給平民百姓帶來的騷擾和災難。在別的故事里,寫出強盜橫行,洗劫商隊(《衛兵的喊叫》),貧苦人為了生存,鋌而走險,做出非法越軌之事(《被偷驢子的故事》)等等。這些現實意義很強的故事不啻是詩人所處的戰亂、兵荒的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少年時期經歷的流浪、避災生活的折射。
魯米的寓言詩中大量是為闡明教義之作,故事有趣動人,含意深刻。《葡萄的故事》寫出語言不同造成糾紛和戰爭的故事。詩人描寫土耳其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希臘人都要買葡萄,但語言不同引起他們之間不和。故事的寓意不是溝通語言,而是溝通思想。語言不同是信仰不同,只有在一致的信仰之下,才能和睦相處。詩人最后說道:“我的語言是:團結、安定、和平。”克己仁愛是蘇菲教派的基本教理,詩人用這篇短小而寓意深刻的故事闡明教理的仁愛觀念。《園丁的故事》用園丁挑撥蘇菲教徒、先知后代和神法家,然后個個擊破,把三人打倒的故事,指出人們要相親相愛,真誠和善,反之“用敵視報答友誼”將釀成災禍。蘇菲教派主張內心修煉,排除一切雜念,讓靈魂與真主溝通。《羅馬人與中國人》這則寓言故事是寫一位國君請了羅馬人和中國人共同做畫,中國人夸耀自己的才能畫出精美的圖畫,為世人驚嘆,而羅馬人只作一幅潔白如鏡的墻壁,把中國人的畫映在其中,使人們“發出驚異的目光”。羅馬人即是蘇菲教徒,他作出的明鏡之圖是說明“把心胸磨洗的有如一面明鏡”,“味與色就全然擯棄”、“領略到的是堅定信主的真諦”,是強調內心修煉的教義。出于這種觀念,詩人反對脫離實際的繁瑣的教規和教禮,在《修辭學家和海員》里,諷刺只會空談不會實踐的修辭學家,最終因不會游泳葬在海底。修辭學家的空談和他的傲慢影射了伊斯蘭教派中的經院哲學觀念和只重宗教儀式不重內心修煉的形式主義作風。
魯米的寓言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包含許多生活哲理。有名的《聾子探望病鄰》把一個主觀主義者形象活脫脫地勾畫出來。聾子出于好心,要安慰病鄰,適得其反,他成了病人的“死敵”,遭到病人的咒罵。愿望與效果的背悖來自殘疾“聾子”,他不能體察病人的心情(外在實際),這就是主觀主義者的基本性格。《喀斯文人和理發師的故事》是篇饒有風趣的寓言,它講的是喀斯文人的紋身的風習,他請理發匠在肩上刺上一頭“狂怒的獅子”圖案,使自己“成為勇敢堅定的人”。但他不堪忍受針刺之苦,讓理發匠去掉獅子的尾巴、腦袋、鬃毛和肚皮,理發匠最后把他打發回家。詩中總結教益:“朋友啊,你要忍受苦辛,為了用生活之光教化心靈”,“誰的耐心經過千錘百煉,就不會被白晝的炎熱燒干”。喀斯文人是一個“好龍”的葉公,他從反面為人們提供的教訓:堅忍不拔、千錘百煉是取得成功之根本。詩中也對紋身的怪習作了諷刺,說它是“無端地使自然之美受損”。
魯米寓言詩的故事來自民間,不過是信手拈來,為其所用。但是他只保留了故事原貌,而重新闡發了哲理內含。《羅馬人和中國人》是一篇著名的民間故事,中古波斯不少詩人(如尼扎米)借用過。故事的原意,既贊美中國人作畫的才藝,也歌頌羅馬人的智慧,他們平分秋色。而魯米筆下的故事卻有了新的選擇和傾斜,抬高了羅馬人的智慧,用他的明鏡的圖畫寓意著蘇菲教徒的完美無瑕的心靈。詩人新的立意,從某一角度又深化了故事的內含,更具有哲理的意味。魯米的寓言詩沿用了東方故事文學的議論、抒情的特點,在故事之前、之后都有詩人的議論,闡發他的觀點,總結故事的精神,而且在故事敘述之中,詩人也往往抑制不住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詩歌哲理化的傾向更為鮮明,警句妙言比比皆是,抒情、議論與敘事的融合更為自如、灑脫。詩人的寓言詩多數來自民間,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而且人物性格鮮明形象,修辭學家的自大傲慢,少年戎哈的單純、憨直,喀斯文人的膽怯、軟弱,市民的驚恐的心態,都寫得生動有趣。
魯米的抒情詩也是豐富多彩、優美動人的,無論是短小的抒情詩(柔巴依體),還是長篇的抒情詩都是很出色的,其中一部分是直接表露詩人的心懷,闡發詩人的思想;一部分是借情侶之愛表達信徒對神的追求的“情詩”。這種“情詩”往往情深意切、纏綿悱惻,是絕好的愛情詩。《柔巴依詩(二)》詩人急切尋找時機與情人相見,佳人的倩影終日伴隨他相行,這種深深的思念,苦苦的尋求,揭示了追求愛情者的真摯的深情。《抒情詩體一首》抒情氣息更為濃郁,請朋友尋找情人的行蹤,乞求她再度回到“月宮”;當情人重現在自己的眼前,這是“真主的奇跡”,要耐心等待幸福時刻的來臨;可是分離時刻難熬,希望自己的心靈隨朋友前行拜見情人。這里詩人渴望情人的感情是曲折多變的,但追求的心愿始終如一。情人在詩人的心目中,高于一切美女,她的光彩蓋過一切光亮。自然詩中情人的俏影,愛人的美麗和光彩也可是神的象征,詩人的執著追求也可是對神的渴慕和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