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列子書事》譯文與賞析
列子書事
列子書事
【原文】
《列子》書事[1],簡勁宏妙[2],多出《莊子》之右,其言惠盎[3]見宋康王,王曰:“寡人之所說者,勇有力也,客將何以教寡人?”盎曰:“臣有道于此,使人雖勇,刺之不入,雖有力,擊之弗中。”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聞也。”盎曰:“夫刺之不入,擊之不中,此猶辱也。臣有道于此,使人雖有勇弗敢刺,雖有力弗敢擊。夫弗敢,非無其志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無其志。夫無其志也,未有愛利之心。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歡然皆欲愛利之,此其賢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觀此一段語,宛轉四反,非數百言曲而暢之不能了,而潔凈粹白[4]如此,后人筆力,渠復可到耶!三不欺之義,正與此合:不入不中者,不能欺也;弗敢刺擊者,不敢欺也;無其志者,不忍欺也。魏文帝論三者優劣,斯言足以蔽之[5]。
【注釋】
[1]書事:記載的事情。[2]簡勁宏妙:簡潔明快,精準巧妙。勁:筆法遒勁。[3]惠盎(àng):宋國(今河南商丘)人,惠施的近支族人。宋康王治國謀臣,戰國時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4]潔凈粹白:干凈利落。[5]足以蔽之:足以概括。蔽:概括。
【譯文】
《列子》記載的事情,簡潔明快,精準巧妙,勝過《莊子》。它記載了惠盎見宋康王時所說的一段話,康王說:“我所喜歡的人是既勇敢又有力氣的那種,你打算展示什么本事給我看呢?”惠盎說:“臣有辦法,可以讓勇敢的人刺之不入,有力氣的人擊之而不中。”康王說:“好,這個本事我倒想要聽聽你怎么說。”惠盎說:“刺之不入,擊之不中,也這是一件令人恥辱的事情。臣有辦法,可以讓那些有勇氣的人,不敢刺,有力氣的人,不敢擊。不敢,并不是沒有刺人、擊人的想法。臣所有的辦法,是要使有勇氣有力氣的人沒有刺人、擊人的想法。沒有這種想法,也就是沒有追逐利益的想法。臣有辦法,可以使天下男女沒有不高興的并都想要為他效力,這些都比你所說的勇而有力的人強得多,并在上面所說的四個層次之上。”看了這一段話,宛轉四個層次,并非一般人用幾百句就能將其意思表達清楚了。但《列子》中的論述干脆利落,后人所寫的文章中還有誰能達到這種程度的呢?這段話與三不欺之義正好相合。刺不入,擊不中,不能欺;不敢刺,不敢擊,不敢欺;無其志者,不忍欺。魏文帝曾評論這三者的優劣,其實這段話就足以概括了。
【評析】
洪邁認為《列子》記載的事情,簡勁宏妙,勝過《莊子》,并從《列子》中摘錄惠盎見宋康王之事證明其觀點。文中寫道惠盎了解到宋康王喜歡有勇有力之人,便順其喜好提出“使人雖勇,刺之不入,雖有力,擊之弗中”的方法,由此引起宋康王的好奇心。之后說出“非無其志”的方法,因此說服了宋康王。惠盎善于運用談話技巧,善于因勢利導,使得深奧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所以能夠成功說服宋康王。洪邁認為惠盎說服宋康王的這一段話,“宛轉四反,而潔凈粹白如此”并非是“百言曲而暢”才可以達到的,后人也是很難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