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見忠直》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益見忠直
【原典】
王太尉旦①薦寇萊公為相,萊公數短②太尉于上前,而太尉專稱其長。上一日謂太尉曰:“卿雖稱其美,彼談卿惡③。”太尉曰:“理固當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闕失④必多。準對陛下無所隱,益⑤見其忠直。此臣所以重準也。”上由是益賢太尉。
【注釋】
①王太尉旦:即王旦(957~1017),字子明,大名莘縣(今山東聊城)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以著作郎預編《文苑英華》。真宗咸平時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景德三年(1006)拜丞相,監修《兩朝國史》。善知人,多薦用厚重之士。天禧元年(1017),以疾罷相。年六十一卒,贈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謚文正。事詳《宋史·王旦傳》列傳第四十一。太尉,官名,宋代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為三公之一(太尉、司徒、司空),正二品。寇萊公:即寇準(961~1023)。字平仲,華州下邦(今陜西渭南)人。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天禧元年(1017),改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起為相。準歿后十一年,復太子太傅,贈中書令、萊國公,后又賜謚曰忠愍。皇祐四年(1052),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為篆其首曰“旌忠”。《宋史》卷二百八十一有傳。②數短:多次說人不足。③惡:缺點。④闕失:同“缺失”。⑤益:更加。
【譯文】
太尉王旦舉薦寇準擔任相職,寇準卻多次在皇帝面前指責王旦的過錯,但是王旦在皇帝面前只稱道寇準的優點。有一天皇帝對太尉說:“你雖然常夸寇準的優點,但寇準卻經常說你的缺點。”王旦回答說:“這是必然的結果啊。我擔任相職時間很長,處理政務很多,存在的問題也一定不少。因為寇準對陛下坦誠無私,指出我的過失,更顯示出他對您的忠誠和秉性的耿直。這也正是我器重寇準的原因。”皇帝也因此更加器重太尉王旦。
【延伸閱讀】
本則故事涉及到兩個大人物,且都是一時的名臣。故事主旨是要突出王太尉的大度,而寇準不過是陪襯的反面人物。然而在后人的印象里面,寇準似乎更知名。王旦的器量大于寇準,自有公論;但若以此斷言寇準不如王旦,則似乎難以服眾。因為器量固然重要,但畢竟多指向為人處世,而個人的成功除了品德器量之外,還有必不可少的才、學、識。以古人所稱道的“三不朽”而論,“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直接關乎器量的似乎也就“立德”,然能“立德”之人畢竟極少,以才學建功的人卻極多。事實上,古今用人均會考慮到兩個因素,或德或才,所謂德才兼備的全才,不過是一種美好的稀罕物,更常見的則是或德或才的偏才。雖然中國的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重德輕才,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同樣看到,才華出眾的人常被予以重任,他們的品德被暫時擱置。從早年的管仲、曹操,到之后的狄仁杰、王安石,以及此時的寇準。他們都是才干名聲超過品德的,雖然他們的品德原本也不差。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其實不過是個人的性之所近,才與德也是如此。尚德之人多仁厚,處事穩重,然功績也多半平平;恃才之人多激切,行為跳蕩,但往往能夠取得不俗的成功。同時因為自身能干,所以多半恃才傲物,得罪的人自然就多,因之人際關系大都不會好。寇準擔任相職后,揭發王旦之短,正是如此。史書還說,寇準在任武勝軍節度使時候,有一次過生日,建造山棚大宴,服用僭侈,被人彈劾。皇帝很生氣,謂旦曰:“寇準每事欲效朕,可乎?”旦徐對曰:“準誠賢能,無如呆何。”寇準果然是個有才的書呆子,所以才被王旦、真宗笑稱“傻帽”。我們雖不能用無德的真小人,但也不能用無才的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