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施,馬克斯作品分析
【介紹】:
瑞士著名戲劇家、小說家,荒誕派戲劇*在瑞士的代表作家。生于蘇黎世一個建筑師家庭。1931至1933年在蘇黎世大學攻讀德語文學,后以父親去世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給瑞士和德國報紙撰寫通訊報道。在東、南歐游歷時創作他第一部小說《于爾格·萊茵哈特》(1934)。1936年入蘇黎世的瑞士聯邦工學院攻讀建筑專業。二次戰爆發后他被征為炮兵,一度戍邊。這時他把服役期間的所見所感記錄下來,成《從軍散記》(1940)。1941年他在工學院畢業后開始從事建筑業務的工作,并繼續創作。二次戰后,他多次游歷歐洲、美國、日本、阿拉伯等地,1955年成為專業作家。1958年獲得畢希納獎金。1960至1965年住在意大利羅馬,后定居瑞士提契諾州。1962年,西德馬爾堡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1975年曾來我國訪問。
弗里施的文學創作是從小說開始起步的,初時的作品主要有:《于爾格·萊茵哈特》(1934)、《我喜歡折磨我的東西,又名難處》(1943)、《賓,又名北京之行》(1945)等,影響不大。后來又有小說《施蒂勒》(1954)、《認為技術決定一切的人》(1957)、《我就用甘騰拜因這個名字吧》(1964)、《蒙陶克》(1975)、《人類出現在新生世》(1979)等。小說給作家帶來了一定的聲譽。他戲劇創作的成就要更高一些。《圣·克魯茲》(1944)是作者在導演希爾菲茨爾德的鼓勵下開始戲劇創作的第一部作品。之后寫的《他們又在唱了》(1945)在上演時獲得很大成功。鬧劇《萬里長城》(1946)是代表作。此外還有:《戰爭結束的時候》(1949)、《唐璜,又名對幾何學的愛好》(1953)、《比德曼和縱火犯》(1958)、《安多拉》(1961)、《傳記·一出戲》(1967)、《寫給學校用的威廉·退爾》(1971)等。弗里施的劇作受布萊希特的影響很大,采用陌生化的效果,常常揭示事物另一種發展的可能性,以使得觀眾出乎意料之外,迫使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