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顛沛與千年往復
【4328】百年顛沛與千年往復
(王家范著,上海人民出版社,32.5萬字,2018年2月第1版,68元)
共3編:一、1.歷史軌跡與“大歷史”感;2.歷史:時空的大化流行;3.社會結構與社會變遷;4.歷史深入的追尋:宗教氣質與精神分析;5.走向世界與中國情懷;6.彷徨與求索;二、1.土地關系中的假問題與真問題;2.農業經濟結構的歷史內涵;3.經濟與政治的緊張;4.近世經濟變遷的曲線;三、1.仁政的理想與哀歌;2.百年世事不勝悲;3.晚明江南士大夫的歷史命運;4.晴雨錄與帝王心;5.吏治清濁:一個超越道德的話題。
現代化的挑戰、抗拒與變遷,是最近以降百余年間中國歷史的主題。由是,此段歷史實際潛存唯一標準——近代化。離者雖有一時之時,但終不能長久。有過輝煌歷史和偉大文化的民族在百余年間遭逢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中的人們既為古今中西之爭所苦,又在古今中西之爭中為民族尋路。因之而有前后相繼的思想潮流和社會變革。這個過程體現了中世紀到近現代的歷史進化。這種進化是在逼拶之下進行的;逼拶之下沒有從容。每一代人都因自己的急迫、張惶留下了簡約化和片面性,但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努力推進了近現代化——于是,我們聽到了五千年歷史在新陳代謝中激蕩的回聲……
什么叫“歷史感”?歷史感就是一種大時間感。胸中有了大時間格局,就能像斯賓諾沙說的:“不笑,不悲,也不怨,只是為了理解”。歷史的時間單元不同于生理時間,它往往以百年、千年為一單元。且看世界上較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就今天令人羨慕的績效,至少也花費了四五百年。
比較,是研究任何事物辨明其特性最通常有效的方法。
社會,乃是人群合分聚散無定的“驛站”,天地悠悠,過客匆匆。
群體總是以利益的游戲法則紐合的,人與人之間是以有形的或無形的“協議”(或曰:契約)互相聯結,求同存異。每個個體必須出讓部分權利以獲取可能得到的權利,“利益最大化原則”只能在邊際效率的函數集上才能得到確認。“正義”、“公平”、“合理”等等都是以特定的“協議”認可為前提的。最好的“平等”也只是機會的平等,而不是個人權利的平等。
中國歷史上“流民”有許多異稱,諸如游民、移民、饑民、災民、棚民、客戶,以至散兵游勇、乞丐之類。
王安石:“方今之急,在于人才”。
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
蘇州建城初始年代為吳王闔閭時代(公元前514年),已有2500余年的歷史。
歷史已成為凝固的現實,后人自可盡情咀嚼,說長道短。現實是流動的歷史,今人必須以沉重的責任感認真地寫好,容不得隨意與輕率。
哲學使人聰明,文學催人產生激情,史學則教人冷峻。
歷史有其自身的邏輯,沒有永久的輝煌,也沒有不能挽救的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