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修伍德,查理斯托波作品分析
【介紹】:
英國表現主義*戲劇家、小說家。生于英格蘭柴郡一個軍官家庭。1924-1925年在劍橋大學學習。1925年輟學后開始寫作。1928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陰謀家》。1928-1929年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學醫。1930-1932年赴柏林學習德語并教授英語。這期間,他以德國社會生活為題材寫了兩部小說《諾里斯先生換火車》(1935)、《再見吧,柏林》(1939)。30年代中期,他與摯友W.H.奧登合作寫了《攀登F6高峰》(1937)等三個劇本。1938年與奧登一起訪問我國,寫游記《戰地行》(1939),對我國的抗日戰爭表示同情和支持。從此聲名大震。1939年與奧登一起赴美定居。在美期間,曾為好萊塢寫過電影腳本,間或也在大學任教。1946年取得美國國籍。到美國后寫的小說有《紫羅蘭姑娘》(1945)、《夜晚的世界》(1954)、《單身漢》(1964)、《河畔相會》(1967),自傳《克里斯托夫和他的族類》(1976)等。他此外的作品還有小說《紀念碑》(1932)、《普斯特·維奧萊特》(1945),自傳體小說《獅子和影子》(1938)。1944年還曾與一印度人合譯過《薄伽梵歌》。
衣修伍德的作品表現在苦海中沉淪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人的異化是他作品中常出現的主題;他還常常寫“瑜珈”和同性戀;他一般只表現事物本身,對事物不加評論,誠如他自己所說:他只“是一部快門開著的照相機,完全被動,只記錄,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