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高健作品分析
【介紹】:
日本“作為人”派*作家。1953年畢業于大阪市立大學法律系。在大學讀書期間,為了生計,從事過多種工作。大學畢業后,曾一度于一家洋酒公司宣傳科任職,負責發行廣告雜志。開高健的文學活動始于大學時代。1957年在《新日本文學》上發表的短篇小說《恐慌》,使他名聲雀起。1958年,他的《裸體的皇帝》又獲芥川獎,從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這一時期他的代表作還有《巨人與玩具》(1957)、《日本低級歌劇》(1959),后來他還創作了《放光的暗夜》(1968)、《夏日的暗夜》(1971)、《耳朵的故事》(1986)等不少較有影響的作品。開高健曾表示,他的創作要走一條和“一般的日本小說家相反的路”,“躲進自己的內心,步步深掘下去的那種文學已經結束,只有不斷朝相反的外向性文學才有生存的出路?!彼膭撟髦杏幸粭l明顯的“朝外”探索的軌跡,那就是從各個方向超越傳統的個我文學。一是主題的哲理性追求;二是取材范圍的擴大;三是表現手法的大膽拓新?!犊只拧芬阅车匕l生嚴重鼠害為題材,具有多層的主題寓意:揭露官僚主義、闡發個人與組織的矛盾、人的多重異化。這部成名作包含了開高健文學的各種因素的萌芽。個體與群體關系的主題再現于《流亡記》(1959)中,異化主題體現在《巨人與玩具》中,人的社會化和對人性的扭曲再次出現在《裸體的皇帝》中。他追求非單一的、多層次的主題開掘,體現在他善于借異國題材、題目,寫本國現實之意上?!犊只拧穼涌?sup>*的《鼠疫》*的借鑒,《日本低級歌劇》(1959)對布萊希特的《低級歌劇》的借鑒,都是這方面的例證。這種承接前人卻又富于個人獨特見解的創作手法和特征,一直到1968年的《光輝的黑暗》中仍有體現。60年代以后,他的“外向開掘”以向紀實性大學靠攏的形式出現。他多次到日本各地采訪,甚至作為特派記者前往越南采訪。《日本人的游玩場所》(1963)、《東京即景》(1964)是描寫日本時代風情的紀實性篇什,《民越少年拂曉死去》是對越戰的報道。在使用紀實性文體寫作的同時,他為在新的條件下豐富作為虛構的小說藝術的感染力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如何在虛構與非虛構之間走出一條通向未來的文學發展之路,是開高健不斷試圖用實踐予以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