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崎春生作品分析
【介紹】:
日本戰后派*作家。生于福岡市。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國文系。23歲在學期間,發表小說《風宴》(1939),并未引起太大反響,但其鮮明的心境描寫,已顯露出后來的創作特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征召入伍,做過海軍暗號特技兵、二等兵曹等。根據這一時期生活體驗,創作了《櫻島》*(1946)、《日暮》(1947)、《崖》(1947)等戰爭小說,確立了其戰后派作家的地位。爾后發表《蜩》(1947)、《蜆》(1947)、《假蛋》等,作品以沉郁的筆調,描寫了戰后荒廢的世俗風氣和人的心理狀態。1954年發表的《破屋春秋》(1954),獲32屆直木獎。以這一作品為中心的一系列作品,取材于卑俗的城市底層生活,諷刺人的猥瑣和庸俗,流露出略帶苦味的現實生活。1959年,因患神經病住院,七月退院,但疾病終生未愈。經過一段消沉期后,創作出《失常的風箏》(1963)獲藝術獎。作品成功地寫出人生的身心不安狀態,顯示了其已臻成熟的獨特創作風格。后來發表的《假象》(1963)、《朱紅色的天》(1965)、絕筆作《幻化》(1965),出色地風景、時間、意識的流動交織在一起,表現了身處“生”的空虛和不安中的復雜心境和戰栗情緒。他的作品,語言灑脫、靈活,富于寓意性、諷刺性、童話性。他對人生所抱的不安感和失落感,過濃的書生氣和過強的感受性,使他同時兼備了戰后派作家和第三新人作家的雙重特色,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作品風格。在現代派作家中,他的作品最接近現實主義。
1965年,因肝硬變急劇惡化,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