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克納帕塔法世系作品分析
一譯“約克納帕塔法體系”,是人們對美國意識流*小說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描寫南方社會現實生活作品的總稱。主要包括:《薩托里斯》*(1929)、《聲音與瘋狂》*(1929)、《我彌留之際》*(1930)、《圣殿》(1931)、《這十三篇》(1931)、《八月之光》(1932)、《馬丁諾醫生》(1934)、《押沙龍,押沙龍!》*(1936)、《沒有被征服的》(1938)、《野棕櫚》(1939)、《村子》(1940)、《去吧,摩西》(1942)、《墳墓的闖入者》(1948)、《讓馬》(1949)、《修女安魂曲》(1951)、《大森林》(1955)、《小鎮》(1957)、《大宅》、(1959)、《掠奪者》(1962)等。
“約克納帕塔法世系”故事起迄時間是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這一“世系”描寫了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變故和精神狀態,有道德崩潰的薩托里斯、康普生、塞德潘等貴族家族,有黑人奴隸,有新興資產階級的杰生,此外還有貧苦白人、商販……,這里,有名有姓的人物有60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鎮上與附近的種植園的白人,黑人約有100個,其他還有白人農民、印第安人等。這些人物在各部作品中穿插交替出現,此書中的故事與彼書中的故事多少有牽連,故每本書既是一個獨立的故事,自成體系,又是整個“世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福克納曾說:“從《薩托里斯》開始,我發現我自己的象郵票那樣大的故鄉的土地是值得好好寫的,不管我多么長壽,我也無法把那里的事寫完”,它“為我創造了一個自己的天地”。這個“天地”就是著名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描寫不同階層的若干家族幾代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