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國語·伍舉論臺美而楚殆》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國語·伍舉論臺美而楚殆》原文鑒賞
靈王為章華之臺①,與伍舉升焉②,曰: “臺美夫!”對曰:“臣聞國君服寵以為美③,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致遠以為明。不聞其以土木之崇高、雕鏤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囂庶為樂④;不聞其以觀大、視侈、淫色以為明,而以察清濁為聰。
“先君莊王為匏居之臺⑤,高不過望國氛⑥,大不過容宴豆⑦,木不妨守備,用不煩官府,民不廢時務(wù),官不易朝常。問誰宴焉,則宋公、鄭伯⑧;問誰相禮,則華元、駟腓⑨;問誰贊事,則陳侯、蔡侯、許男、頓子⑩,其大夫待之。先君以是除亂克敵,而無惡于諸侯。今君為此臺也,國民罷焉,財用盡焉,年谷敗焉,百官煩焉,舉國留之(11),數(shù)年乃成。愿得諸侯與始升焉,諸侯皆距無有至者。而后使太宰啟疆請于魯侯(12),懼之以蜀之役(13),而僅得以來。使富都那豎贊焉(14),而使長鬣之士相焉(15),臣不知其美也。
“夫美也者,上下、內(nèi)外、小大、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觀則美,縮于財用則匱(16),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夫君國者,將民之與處;民實瘠矣,君安得肥?且夫私欲弘侈,則德義鮮少;德義不行,則邇者騷離而遠者距違(17)。天子之貴也,唯其以公侯為官正(18),而以伯子男為師旅。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于遠近,而小大安之。若斂民利而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樂(19),而有遠心,其為惡也甚矣,安用目觀?
“故先王之為臺榭也,榭不過講軍實,臺不過望氛祥。故榭度于大卒之居(20),臺度于臨觀之高。其所不奪穡地,其為不匱財用,其事不煩官業(yè),其日不廢時務(wù)。瘠磽之地,于是乎為之;城守之木,于是乎用之,官僚之暇,于是乎臨之;四時之隙,于是乎成之。故《周詩》曰(21):‘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jīng)始勿亟 ,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22)。’夫為臺榭,將以教民利也,不知其以匱之也。若君謂此臺美而為之正,楚其殆矣!”
【注釋】 ①靈王:楚靈王,公元前540年——公元前529年在位。 ②伍舉:楚國大夫。 ③服:受。寵:祿。 ④金:鐘。石:磐。匏:笙。竹:簫。庶:多。 ⑤莊王:楚莊王,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 ⑥氛:妖氛祲氣,不祥之兆。 ⑦豆:宴飲時使用的一種食具。 ⑧宋公、鄭伯:宋國國君爵位為公,鄭國國君爵位為伯。 ⑨華元:宋國卿士。駟騑:鄭國公子。 ⑩陳、蔡、許、頓:都是諸侯國。 (11)留:治。 (12)啟疆:楚國卿士。魯侯:魯國國君,指魯昭王。 (13)蜀:魯國地名。 (14)富:富于容貌。都、那:漂亮。豎:少年。 (15)鬣(lie音列):長胡子。 (16)縮:取。 (17)騷:愁。 (18)正:長,首領(lǐng)。 (19)蒿:消耗。 (20)大卒:君王的士卒。 (21)《周詩》:《詩經(jīng)·大雅·靈臺》。 (22)唐(you音幽):母鹿。攸:所。
【今譯】 楚靈王建造了章華之臺,同伍舉一起登上去,說:“臺真美啊!”伍舉答道:“我聽說國君以受到上天的獎賞為美,以使人民安居樂業(yè)為樂,任用有德的人為聰,招致遠方的人為己所用為明。沒聽說以建筑物的高大、裝飾漂亮為美,而以鐘磐笙簫奏出樂曲的聲音大、豐富為樂;沒聽說以觀覽大的場面、看侈靡華麗的陳設(shè)、淫濫的姿容色藝為明,而以能審知樂曲的清濁為樂。
“先君楚莊王建造匏居之臺,臺的高度能夠望見不祥之氣就行,臺的大小足夠擺開宴會用的器具就行。所用的木料不致妨害國家的守備,所用的財物不占用官府的庫藏,不讓人民在該種田的時候來筑臺,官員們也不會因此而影響正常的工作。是誰和莊王在這個臺子上宴會,是宋國和鄭國的國君;是誰引導(dǎo)國君進行參謁之禮的,是華元和駟騑;是誰佐助行禮宴飲之類的事,是陳國、蔡國、許國、頓國的國君,各國的大夫陪侍他們。莊王用這種方式來消除叛亂,戰(zhàn)勝對手,不和諸侯結(jié)仇。如今您建造臺子,人民因此而疲憊不堪,財物為之用盡,糧食因而歉收,官員們被這件事煩擾,舉國上下都為建造這座臺子忙碌,用了幾年時間才建成。想請諸侯前來祝賀,同他們一起首次登上去觀覽,諸侯卻都拒絕了,沒人前來。之后又派太宰啟疆去請魯國國君,用楚國在魯國的蜀地曾使魯國懼怕楚國的武力之事相威脅,才僅僅使魯國國君來了。同魯君宴飲時,讓一些美貌的人和俊秀的孩子贊禮,讓一些長著長胡子的老頭相禮,我不知道這有什么美的。
“美的意思是,對上對下,對國內(nèi)國外,尊卑各級,遠邦近鄰都無害,方叫作美。如果用眼睛看起來漂亮,卻白白耗用財物,以致使財物匱乏,這是收刮民利自得其利,使人民貧困,哪里是美呢?做一國之君的人,應(yīng)當(dāng)與人民休戚相關(guān);人民要是貧窮了,國君哪能肥呢?個人的欲望很大,德義之心就會很少;不奉行德義,就會使近處的人憂愁地離去,遠處的人抗拒命令甚至背叛。天子的尊貴,就是因為他把公侯當(dāng)成官員,把伯子男當(dāng)成部下。天子有美名,就在于他施美德于遠近各方,而按照尊卑的名分使他們安定。假如收聚民利來實現(xiàn)自己的私欲,使人民因此而消耗資財,失去了安樂,因而產(chǎn)生叛離之心,這樣做惡行極多,還登上臺子縱目觀覽國家的形勢干什么呢?
“所以先王建造臺榭,榭只是用來講習(xí)軍事的,臺只是用來觀察吉兇之兆的。所以造榭只要能在上面檢閱部隊就行了,建臺只要能臨上觀下,看清吉兇之兆就夠了。建造臺榭的地方不侵占農(nóng)田,建造工程不致用盡財物,建造之事不打亂官吏正常的職事,所需時間不耽誤農(nóng)時。在貧瘠的地方建造臺榭,用城防剩下的木材建筑臺榭,官員們工作余暇才來料理這項事務(wù),用四季的空閑時間來建成臺榭。所以《周詩》中才說:‘天始為天子的靈臺打地基,努力來干。百姓們都來建造,很快就建成了。從打地基時就沒人強迫,百姓們卻象兒子為父親工作一樣地賣力。天子在靈臺中,看到母鹿臥伏的地方,想著生息愛民之事。’建造臺榭,是要教民興利的,沒聽說是為了使人民貧困的。如果您認為這個臺子很美,而且認為這種想法很正確,楚國就要完了!”
【總案】 伍舉對楚靈王的勸諫,完全從國計民生出發(fā),而不象《國語》中許多臣子對君王的勸諫,主要是從統(tǒng)治者的利益出發(fā)。伍舉認為,國君應(yīng)當(dāng)“服寵以為美,安民以為樂”,為君的使命是為國謀利、為民謀福,而不是征用國家的財物,濫用人民的勞力以實現(xiàn)自己的私欲。伍舉的諸多觀點,如“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民實瘠矣,君安得肥?”、“其所不奪穡地,其為不匱財用,其事不煩官業(yè),其日不廢時務(wù)”等,不僅對楚靈王是金玉之言,而且對于今天的領(lǐng)導(dǎo)者,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伍舉先分析“美”的含義,然后以莊王建臺為例,說明建臺的目的,之后用類比法說明“臣不知其美也”的道理,最后闡明楚靈王觀點的危害。伍舉的論說方式是先辯清概念,再講述道理,因而顯得“名正言順”。
伍舉的論說語言,流暢而齊整,如諸多排比句及“問誰……焉,則……”之類相同句式的羅列,使論說語言,帶有詩的韻律感,賦予這篇純粹的說理性散文以詩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