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題名記》鑒賞
作者: 張家順
王士禎
來焦山有四快事:觀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煙水蒼茫中,居然米家父子筆意(1);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虛一碧,長江萬里,無復微云點綴,聽晚梵聲出松杪,悠然有遺世之想;曉起觀海門日出,始從遠林微露紅暈,倏然躍起數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瘞鶴銘》在雷轟石下(2),驚濤駭浪,朝夕噴激,予來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沒之中,披剔盡致(3),實天幸也。
王士禎,別號漁洋山人,是清初著名詩人,為詩主“神韻”。《焦山題名記》是他在順治十七年冬游焦山時的作品,是一篇很有其詩風的寫景短文。
焦山是鎮江名勝之一,雄踞長江之中,與金山對峙,山上勝跡很多,歷代文人題詠之作可謂連篇累牘。作者若不能獨出機杼,恐怕只好擱筆而嘆了。然而王漁洋畢竟是王漁洋,他居然能又寫出一篇恐怕要令焦山引為知己的清新之作。漁洋作詩就重在別出心裁,注重韻味,反對粘著皮相,最看不起匠氣之作,所以他之觀察景物,也就必然注重體察其“神韻”,發見其意境。他寫焦山,就體現了他這種藝術心靈。
“來焦山有四快事”一句就表現出他獨特的視角,主要不以目而以心,主要不寫形貌而要寫感興。接著,他從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兩方面寫焦山之美。自然景觀方面,他選擇了吸江亭看落日返照、孝然祠外望月與海門觀日出三個最富詩情畫意的景象來寫,突出焦山一日之中變化萬千美不勝收的特點。在寫法上也顯得自然灑脫富于變化。寫吸江亭觀落日返照,大筆揮灑,突出其淡遠之致,“青山落日,煙水蒼茫”,只是略加點染而境界全出。“居然米家父子筆意”,借古人之畫風來寫自己對眼前景色的感受,代為傳神,用筆極為經濟。米芾父子的山水畫自成一家,其特點即“點染煙云,草草而成,不失真趣”,人稱米點山水。寫焦山月色,重點寫夜之清空境界,“太虛一碧,長江萬里”使人倍感天地之無窮,宇宙之空闊,相應地,人的內心世界也一下子變得空明澄澈起來了。此時上下一碧,“無復微云點綴”,使人俗念頓消,心如明鏡。再加上遠處悠悠傳來的梵唄之音,把人引向一個多么超脫、飄飄欲仙的境界啊!寫海門觀日出,作者用筆較細,先寫日出之動態:“始從遠林微露紅暈”,繼而,“倏然躍起數千丈”,接著寫旭日映射下的江面“悉成明霞,演漾不定”。這個畫面,充滿著活力,充滿著光彩,令人心曠神怡為之振奮,與落日返照,冷月清暉大異其趣。作者寫焦山景色之美,就是這樣把它的種種美景意趣濃縮在一起,給人一種目不暇接的感受,覺得焦山真是氣象萬千,意趣無窮!
作者還有一快事,即對焦山重要的人文景觀《瘞鶴銘》的探訪。《瘞鶴銘》是焦山一絕,因為此銘相傳為華陽真逸撰并書,華陽真逸是誰說法不一,這對文人自然就是很有吸引力的,又加上《瘞鶴銘》刻石在焦山山腳下,夏日水大時隱于江中,無法看到,冬月始露出江面,亦不方便,這更增加了它的魅力。作者游于冬月,當然千方百計要一睹為快了。所以,他“踏危石于潮汐汩沒之中,披剔盡致”并要感嘆:“實天幸也!”這表現了作者文士的雅趣。
在這短短的一百四十五字的短文中,作者寫出了焦山之美與自己游山之樂,筆調十分洗煉,作者重在煉意,注意以少許筆墨寫出無窮意味,注意言外之意,韻外之致,而不是一味在文字上求簡,所以又顯得自然活潑,文氣暢達,殊不見錘煉之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