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鑒賞
作者: 文淑慧任光
柯羅連科
好久以前,一個漆黑的秋夜,我航行在西伯利亞一條陰暗的河上。忽然,就在前面河灣附近黑魆魆的山腳下,出現了火光。
它是那么明亮,那么耀眼,仿佛就近在眼前……
“呵,謝天謝地!”我興奮地說,“過夜的地方總算不遠啦!”
船家回過頭來瞟了那火光一眼,卻淡淡地說:“還遠著呢!”說完,又使勁地劃起槳來。
我不信:瞧那火光在茫茫夜色中出現,又分明在前面閃爍。但船家的話也許有它的道理:看上去,火光還真遠著呢!
這些夜幕下的火光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們戰勝了黑暗,逐漸向你靠近;它們發出耀眼的光,給人以希望;它們以自己的“近”吸引著人們,仿佛只要再劃上幾槳就能到達航程的終點,可其實,還遠著呢!……!
我們在那漆黑的河上又航行了好久。峽谷和懸崖不斷從夜色中浮現出來,在你面前經過,又一個個往后退去,消失在茫茫的遠方。而那火光還在前面閃爍著,召喚著你。它總是那么近,又總是那么遠……
到今天,我還常常回憶起流淌在幽暗的重巒疊嶂之中那條漆黑的河,還常常回憶起那閃爍明亮的火光。過去和現在,人們生活中有許多那樣的火光,它們所吸引的又豈止我一個人。生活的長河依舊在陰暗的兩岸之間流著,火光離得還遠,人們還得使勁兒劃槳……
但畢竟,畢竟火光就在前面呵!……
(薛菲 譯)
柯羅連科青年時代,因參加革命活動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六年之久。《火光》是寫他在西伯利亞的一條河上,一次夜航時的經歷與感受。
作者在《火光》中,采取烘托手法,用“漆黑的秋夜”、“陰暗的河上”、“黑魆魆的山腳下”來襯托火光,使火光的形象格外鮮明誘人。若是紅日高照,或皓月當空,一只炬火、一星火花,便會顯得黯然失色,毫無引人注目之處。恰如莊子在《逍遙游》中寫的那樣:“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但當時的沙皇俄國,也確象蒲松齡借閻摩殿痛罵封建官府“全無日月”一般的黑暗,所以柯羅連科筆下的火光便有了特殊的內涵。那濃郁、厚重的夜色,既是作者親身的經歷,也是俄國社會的縮影。夜色愈是深沉,火光就越令人神往。這種感覺上的強烈反差,很容易引起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深入思考。火光,戰勝黑暗,發出耀眼的光,雖然還可望而不可即,但它給人以希望,召喚你奮力向前。這火光,象征著革命,象征著真理,要贏得它,就要有沖破黑暗的勇氣,就要有在生活的河流上劃船不止的毅力。散文詩的最后兩節,作者所要告訴人們的,就是由他夜航中的感受而升華出的這種人生的哲理。
“生活的長河依舊在陰暗的兩岸之間流著,火光離得還遠,人們還得使勁兒劃槳……
“但畢竟,畢竟火光就在前面呵!……”
這些話,猶如霜天曉角,于黑暗中催人奮起,鼓舞人民同沙皇制度和反動統治者進行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