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時代:貨幣為什么買不到增長
【4002】負利率時代:貨幣為什么買不到增長
(〔美〕穆罕默德·埃爾—埃里安著,巨瀾譯,中信出版社,19.5萬字,2017年1月第1版,58元)
△共7部分:[1]創作緣起;[2]央行的上升、崩潰和復蘇;[3]從“是什么”到“怎么樣”;[4]前進的理想方式;[5]從應該發生什么到可能發生什么;[6]關于雙峰分布;[7]最后總結。這本書以2008年金融危機時我們的應對措施為切入點,解釋了中央銀行為什么以及如何會扮演起舉足輕重的政策行動者角色,它們缺少能夠帶領經濟轉向高包容性增長和持久金融穩定的工具,又為什么無法獨自完成這個角色。
〇未來的一切還都是未知,它取決于家庭、投資者、公司以及政府如何去選擇。
〇邁克·泰森:“每個人都有一個完美的計劃,直到被一拳打中下巴那一刻”。
〇吉姆·德懷爾:“這年頭,不可能的事情都能變成必然”。
〇瑪德琳·奧斯特蘭德:“通過作用于大腦,貧窮會一代一代地永久保持下去”。
〇馬里奧·德拉吉:“由于使用這些新手段可能帶來與常規貨幣政策不同的后果,尤其是在財富分配和資源配置方面,確定權衡并在必要時緩解這些后果變得更為重要”。
〇國家的政治失靈仍然是克服經濟低迷和恢復真正持久的金融穩定的一大障礙。
〇盲人騎瞎馬,怎么能找得到路。
〇經濟越創新,離職率越高,社會保障網的重要性也就越大。
〇認識盲點,克服偏見。
〇查爾斯·達爾文:“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壯的,也非最聰明的,而是最能夠適應改變的”。
〇菲利普·泰特羅克,丹·加德納:“沒有懷疑精神,沒有科學的嚴謹性,醫學就無法成為科學,其發展就會停滯不前”。
〇溫斯頓·丘吉爾:“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也不會致命:它是繼續前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