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畫五百年
【3421】中國文人畫五百年
(〔美〕卜壽珊著,皮佳佳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4萬字,2017年11月第1版,58元)
△共6章:[1]北宋;[2]北宋文人的觀點;[3]金和南宋;[4]元;[5]明;[6]結論。本書是研究中國文人畫的經典之作。其重要貢獻是還原了文人畫的真實含義及其產生的社會環境。以縱橫開闔、明暗相照的敘述結構展開,切入中國畫的生成原境,以廣闊而宏大的歷史視角,對思想體系的社會歷史背景的細膩分析、飽含思辨力和理論穿透力的筆觸,清晰呈現了中國文人畫理論的生發、演變與成熟的發展全貌。
〇少數精英的繪畫風格,最終塑造了所有的繪畫形態,這是中國所獨有的。
〇蘇軾、黃庭堅、董逌、米芾、米友仁;趙希鵠;趙孟頫、湯垕、吳鎮、倪瓚、李衎、吳太素;南北宋、浙派和吳派。
〇氣韻。
〇只有具有深厚修養、品格崇高的人,才能最深刻的把握事物的天性,也就是事物中的“理”,從而體悟“道”。
〇黃庭堅:“使胸中有數百卷書,便無愧文與可矣”。“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俗氣。”
〇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〇在莊子看來,單、當懸系生命的繩子被斬斷,心神從紛擾糾葛中釋放出來時,歡樂或悲傷就不能侵擾。
〇楊萬里:“林中梅花如隱士,只多野氣無塵氣。”
〇吳鎮把藝術看作自我表達的方式:“心中有個不平事,盡寄縱橫竹幾枝。”
〇宋代關注畫家品格,元代更多關注風格,明代則著眼于藝術史。
(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上午11:35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