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周禮非周公書》譯文與賞析
周禮非周公書
周禮非周公書
【原文】
《周禮》一書,世謂周公所作,而非也,昔賢以為戰(zhàn)國陰謀之書,考其實,蓋出于劉歆[1]之手。《漢書·儒林傳》,盡載諸經(jīng)專門師授,此獨無傳。至王莽時,歆為國師,始建立《周官經(jīng)》以為《周禮》,且置博士[2]。而河南杜子春受業(yè)于歆,還家以教門徒,好學之士鄭興,及其子眾往師之,此書遂行。歆之處心積慮,用以濟莽之惡,莽據(jù)以毒痡四海[3],如五均、六筦(guǎn)、市官、賒貸,諸所興為,皆是也。故當其時,公孫祿既已斥歆顛倒《六經(jīng)》,毀師法矣。歷代以來,唯宇文周依六典以建官,至于治民發(fā)政,亦未嘗循故轍。王安石欲變亂祖宗法度,乃尊崇其言,至與《詩》、《書》均匹,以作《三經(jīng)新義》,其序略曰:“其人足以任官,其官足以行法,莫盛乎成周之時;其法可施于后世,其文有見于載籍,莫具乎《周官》之書。自周之衰,以至于今,太平之遺跡,掃蕩幾盡,學者所見無復全經(jīng)。于是時也,乃欲訓而發(fā)之,臣知其難也。以訓而發(fā)之之難,則又以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復之之為難。”則安石所學所行實于此乎出。遂謂:“一部之書,理財居其半。”又謂:“泉府,凡國之財用取具焉,歲終,則會其出入而納其余,則非特摧兼并,救貧厄,因以足國事之財用。夫然故雖有不庭不虞[4],民不加賦,而國無乏事。”其后呂嘉問法之而置市易,由中及外,害遍生靈。嗚呼!二王托《周官》之名以為政,其歸于禍民一也。
【注釋】
[1]劉歆:字子駿,西漢后期的著名學者。他不僅在儒學上很有造詣,而且在目錄校勘學、天文歷法學、史學、詩等方面都堪稱大家。[2]博士:古為官名,現(xiàn)為學位名稱。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shù)上專通一經(jīng)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3]毒痡(fū)四海:毒害天下百姓。毒痡:毒害,殘害。[4]不虞:出乎意料的事情。
【譯文】
對于《周禮》一書,世人都認為是周公所撰寫,其實并不是這樣的。過去賢人認為這是戰(zhàn)國陰謀家所撰寫的,后來經(jīng)過考證,大概是西漢時期的劉歆所寫。《漢書·儒林傳》詳盡地記載了各書籍的來龍去脈,唯獨沒有記載《周禮》出自何人之手的情況。王莽當政時,劉歆擔任國師,開始把《周官經(jīng)》撰寫成《周禮》,而且設(shè)置了博士官職。河南杜子春受教于劉歆,回家后教授門徒,好學之士鄭興及其子鄭眾前去拜他為師,因此《周禮》一書才流傳于世。劉歆處心積慮,用《周禮》中的知識幫助王莽的惡行,王莽憑借著這本書毒害天下百姓,如五均、六筦、市官、賒貸等一些政策都是依據(jù)《周禮》而頒布執(zhí)行的。在當時,公孫祿就已斥責劉歆違背《六經(jīng)》,不符合常理。歷代以來,只有宇文氏是按照《周禮》中的六典建立的北周政權(quán),對于治理天下,鞏固政權(quán),也不是完全遵循六典去管理的。王安石想要改變祖宗的法度,于是提倡推崇《周禮》,并把它同《詩經(jīng)》、《尚書》相提并論。并編撰《三經(jīng)新義》,其序言大概意思是說:“其人足可以任官,其官足可以行法,沒有哪個朝代的治理比周朝更盛。其法度可以施行于后世,其文字可以記載到書籍中,沒有哪本書比《周官》更具備這個條件了。自從周朝衰敗之后,直至現(xiàn)在,太平盛世的遺跡,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學者們再也見不到完整的經(jīng)書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要訓釋發(fā)展它,臣感覺很困難。因為解釋發(fā)展它很困難,還要明白按照它的內(nèi)容來建立政權(quán)就難上加難了。”于是便可以知道王安石所學、所推行的都出自《周禮》。于是又說:“學好這樣一部書,理財就等于學到了一半。”他又說:“泉府(《周禮》地官的屬官),凡國家的財用全部由他來掌管,一年下來,結(jié)算收入支出,把多余的錢交納國庫。這樣除了有抑制兼并、救助貧困的事發(fā)生之外,才可以保證國家的財務開支。就算是發(fā)生什么不可預料的事情,百姓不用增加賦稅負擔,國家也不會感到貧乏。”后來呂嘉效仿《周禮》制定了市場交易法則,由中央擴展到地方,禍害了天下了百姓。嗚呼!王莽、王安石都托《周官》的名義來推行其改革措施,其結(jié)果都是禍民亂政。
【評析】
《周禮》是古代關(guān)于政治經(jīng)濟制度的一部著作,是古代儒家主要經(jīng)典之一。書中展示了一個完善的國家典制,國中的一切都井然有序,富于哲理,讀后令人頓生“治天下如指之掌中”的感覺。《周禮》作者的立意,并非要實錄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為千秋萬世立法則。作者希冀透過此書表達自己對社會、對天人關(guān)系的哲學思考,全書的謀篇布局,無不受此左右。《周禮》的作者到底是誰,歷代學者為此進行了曠日持久的爭論,至少形成了西周說、春秋說、戰(zhàn)國說、秦漢之際說、漢初說、王莽偽作說等六種說法。古代名家大儒,以及近代的梁啟超、胡適、顧頡剛、錢穆、錢玄同、郭沫若等著名學者都介入了這場討論,影響之大,可見一斑。近代學者在文獻學研究的基礎(chǔ)上輔之以古文字學、古器物學、考古學研究等手段,對《周禮》進行更為廣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為《周禮》成書年代偏晚,約作于戰(zhàn)國后期。而洪邁則持王莽偽作說,認為是劉歆編纂,目的是幫助王莽篡位。他同時指責王安石也借書中的“歪理邪說”支持變法,禍民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