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蔚秋《熄燈》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作者: 盧蔚秋
【作家簡介】吳必素(1894—1954)越南學者、新聞記者,八月革命前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北寧省慈山縣祿河村(今為河內郊區)人。出身于一個清貧的漢學者家庭,對農村生活非常熟悉。他從小受漢學熏陶,但很早放下毛筆,拿起鋼筆步入新聞界。他從事新聞工作時廉潔公正,不愿為黑暗勢力涂脂抹粉。民主革命時期(1936—1939)他為進步報刊撰稿,受革命影響頗深。他抨擊殖民政策,揭露官場的丑行,為貧苦大眾說話。八月革命時,他參加文化救國會,抗法戰爭期間,積極參加文藝協會活動。1948年加入印度支那共產黨。他曾到越北戰區深入生活,寫下了為抗戰服務的作品。1954年4月逝世。
他是一位有才華的作家,不僅創作小說、報告文學、雜文、劇本,發表文學批評文章,而且還致力于哲學研究和文學翻譯工作等。他在《批評陳重金的〈儒教〉》(1940)一書中,對陳重金一味抬高并又諷刺、篡改儒教的態度進行了批評。1942年,他與阮德靖合寫了《老子》一書,這是一本有功力的研究著述。他還寫了《墨子》,闡述了墨子學說中唯物的進步的成份。他翻譯了《唐詩》(1940)和《皇黎一統志》。他的文學創作主要有:小說《熄燈》(1939)、《草棚竹榻》(1941);歷史小說《咸宜帝與京城失守事件》(1935)、《堤探的歷史》(1935);報告文學《鄉事》(1941)等。他在抗法期間寫的嘲劇《裴氏福》榮獲1952年越南文藝獎。
作為一個出色地表現越南農村題材的作家,吳必素不只是控訴封建殖民制度的野蠻、殘忍,而且對勞動人民寄予強烈的同情心。這點使他在八月革命前的越南文壇上享有十分重要的聲譽。
【內容簡介】小小東舍村在稅收的日子里氣氛十分緊張、窒息。村門鎖閉,農務停頓,吏長、掌巡邊走邊大聲罵人,士兵和狗腿子手里拿著皮鞭、繩索,氣勢洶洶地要去抓人。打罵聲、叱咤聲、哭泣聲交織一起,響徹全村。阮文酉一家是村上數一數二的貧困戶。酉嫂這幾天一直在奔波,想借點錢為丈夫阿酉交人頭稅。富豪們不但不借給錢,而且還要把她痛罵一頓。阿酉家早已斷炊,他本人又染病在身,正處貧病交加的境地,卻還被官府抓去拷打。阿酉嫂為了解救丈夫,只好忍痛將自己7歲的大女兒小巳以及帶有一窩小狗的一只母狗通通賣給桂議員家。桂議員夫婦很富有,可是十分吝嗇,還非常狠毒。他倆利用酉嫂家的困境,僅僅給了酉嫂2元錢。阿酉嫂再加上賣掉幾挑白薯的錢,才拼湊夠2元7角錢。她以為把錢拿去交了稅,丈夫就可以釋放回來了。不料,官府卻還要逼她交納早已在去年死去的小叔子的人頭稅!這真是晴空劈靂,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酉嫂在村祠堂里凄慘地呼叫著、哭喊著。當夜,人們把不省人事的阿酉背了回來,可酉嫂怎么叫他也不醒,焦急萬分。幸虧靠鄉親們的解救,阿酉才漸漸地睜開了眼。一位大娘見她家從昨天起就斷頓了,十分同情,便給他們一碗米熬粥喝。翌日清晨,阿酉哥勉強坐起來,捧起粥碗還沒放到嘴邊時,吏兵與里長家人惡狠狠地沖了進來,要把他帶走。這時,酉嫂急忙說好話,苦苦哀求他們不要把丈夫帶走,可是怎么說也不行。無奈,酉嫂只好拼命了,她把兩個無恥走狗打倒在地,而她自己卻被捕送官。縣官是個衣冠禽獸的家伙,竟想奸污酉嫂。酉嫂奮力反抗,把一疊鈔票向縣官臉上扔去,縣官跌倒在地,酉嫂便脫身逃走,得返。由于家境窘迫,最后酉嫂不得不把正在吃奶的嬰兒托給鄰居帶養,她自己卻到省里當奶媽。一個更深人靜的夜晚,好色的巡撫老頭子悄悄地摸進了酉嫂的臥房,企圖不軌。她拼命掙脫出來,跌跌撞撞地往院子跑去……外面是一片漆黑。她的命運就像那沒有一點星光的夜晚一樣黑暗、渺茫。
【作品鑒賞】《熄燈》發表于1939年,是吳必素的力作。
20世紀30年代初,由于宜靜蘇維埃運動的失敗,法殖民主義實行白色恐怖政策,再加上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越南進步文學受到嚴重摧殘。1936年,法國平民陣線執政,殖民當局對越南的文化策略有放松,許多進步的越、法文報刊如《民眾》、《勞動》、《我們的聲音》等相繼出版,一些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文學作品得以在文壇上占一定的地位。《熄燈》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問世的。
《熄燈》通過酉嫂一家的悲慘遭遇,描繪出一幅當時越南社會的典型而真實的圖畫。同時,它也強有力地控訴了殖民當局及其走狗,控訴了封建地主對廣大農民殘酷的剝削與掠奪。作者環繞著僅僅在幾天之內交人頭稅的問題,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罪惡,展現了被壓迫、被剝削的農民的窘迫生活。作者在有限的章節中,對那些統治者畫了一張張臉譜。殘忍的豪紳們壓榨農民不擇手段喪盡天良。那些長著牛頭馬面的嘴臉的地主們,既吝嗇又卑鄙,作品中的桂議員就是一個典型,他放高利貸來吞并農民的土地,可是表面上卻裝出一副“十分同情”窮人的面孔,他什么事情都要提到一個“洋”字,可是這位地地道道的議員卻“對知識不屑一顧”。還有那卑鄙官員為了升官不擇手段,連自己的妻子也可出賣,作為他晉升的階梯。他們每個形象不同,但其本質是相同的。因此,《熄燈》與阮公歡的《最后的道路》以及南高、蘇懷、武重夙、元鴻等所寫的作品一樣,有著批判社會現實的價值。
應該說,《熄燈》的文學價值不尸是局限于此,更主要的是作者塑造了一位農村婦女真實而美麗的形象——阿酉嫂。越南著名文人阮遵說:“阿酉嫂無愧為《熄燈》的全部。”
阿酉嫂是八月革命前成千上萬越南婦女的代表。她與丈夫“辛辛苦苦地干活,一天也不敢歇息”,但仍然是“飯吃不飽,衣服不夠穿”,他們家成了“村里數一數二的貧困戶”。再加上阿酉又生了病,人頭稅給他們帶來了災禍……這就表現了擺在他們面前最迫切的問題,是人們的生存權利。
酉嫂與傳統小說中的婦女人物一樣,是一位品行端正的婦女。在遇到困難時,她并不后退,并不畏縮,而是知難而進,因此,使讀者對她寄予無限的同情。
酉嫂是一位賢妻良母。她不僅愛丈夫,愛子女,而且為丈夫子女作出極大的犧牲。她想盡一切方法把丈夫從枷鎖中解救出來,她關心、照顧著他,特別是在走狗對她丈夫拷打時,她毫不猶豫地勇敢地用自己的身體去遮擋,這一切更使讀者對她產生了崇敬的心情。她與其他千千萬萬越南母親一樣,對孩子非常疼愛。由于家境的窘迫,無奈只好賣掉大女兒,對酉嫂說確實心絞如刀割。她常常想著,“今后是否還有一天能把她(大女兒)贖回來呢!?”當她被押解到縣里時,她腦子里還在想念著自己的孩子。
酉嫂是一個聰明能干的婦女。她雖然不識字,是個文盲,在統治者陰謀詭計面前難免會不知所措,但她并不愚蠢,總想方設法去應付。她對桂議員夫婦的心腸并不陌生,去桂議員家討價還價商議賣掉女兒及帶著一窩小狗的母狗。酉嫂在為解救丈夫和家庭的困境中,還兩次受到那些衣冠禽獸的奸淫的威脅,她都拼命地掙脫了。特別是第一次當那個狗官想用金錢利誘她時,她靈機一動把鈔票向狗官臉上扔去,狗官驚慌而跌倒在地,她便逃出去了。這里不僅說明酉嫂的端正的品行,她的心靈透澈、明亮,同時,也可看出她十分機智、勇敢。
總之,吳必素以他對農村和農民的深刻了解,成功地塑造了阿酉嫂這個人物形象。同時,作者也注意到她家中丈夫、兒女的形象,他們幾人構成了一個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共患難的群體。阿酉家的大女兒小巳才只有7歲,可卻要被賣給桂議員的二小姐當丫環。小巳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她不愿意被賣出去,最怕離開父母“不知道與誰一起吃飯,和誰一起睡覺”。但是一旦她知道家境的窘迫,不得不聽媽媽的話,同意去桂議員家。但她哭泣著央求媽媽讓她在家多住一個晚上,和弟弟們再多呆一個晚上。可是,這點小小的要求也得不到滿足,這個瘦弱的小巳只能“用掛滿了淚珠的臉蛋,再一次親親小弟弟,帶上了斗笠,把小包袱夾在腋下”,在烈日當空下默默地跟在媽媽的后面到桂議員家去了。雖然,作者對小巳的描繪不多,但僅僅這幾筆卻勾畫出一個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形象,讓讀者總是在腦海中縈回,久久不能忘懷……
吳必素筆下的阿酉嫂無疑是一個正面的形象,是作者所肯定的。這個人物形象,與同時期其他一些現實主義作品所塑造的正面人物比較起來,阿酉嫂更有特色,更突出。在30年代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中,阮公歡描寫了許多行業的窮人:傭人、車夫、乞丐、妓女等等,當然也有農民即《最后的道路》中的老坡,但老坡的性格太軟弱,有點窩囊,看后使人感到沉悶、壓抑,后來元鴻則對窮人描寫得深刻些,但總的來說,也不如吳必素描寫的阿酉嫂。酉嫂這個人物形象有深度,作者描繪了她內心的美,而且具有自發的反抗與斗爭精神。盡管作者并沒有站在更高的境界去寫出如何組織起來去斗爭,只是拼命掙脫出來,外面是漆黑一團,仍是茫茫然,但結尾寓意深刻,發人深思。
《熄燈》這部作品問世后,得到公眾的好評。1939年9月1日西貢進步報刊《印度支那》刊載了富陽的評論文章說,《熄燈》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其他進步報紙紛紛評論說《熄燈》與當時其他描寫農村的作品比較,在藝術上有新的眼光,新的表現手法。在八月革命成功后,特別是1954年和平恢復后,北方許多文學評論家認為《熄燈》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一部最深刻的代表作”,也是革命前描寫越南農村題材的“一部最深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