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三游洞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白居易:三游洞序
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授虢州長史。又明年春,各祇命之郡,與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參會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將別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聞石間泉聲。因舍棹進策,步入缺岸。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見泉,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遂相與維舟巖下,率仆夫芟蕪刈翳,梯危縋滑,休而復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絕無人跡;但水石相薄,磷磷鑿鑿,跳珠濺玉,驚動耳目。自未訖戍,愛不能去。俄而峽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氣含吐,互相明滅,晶瑩玲瓏,象生其中;雖有敏口,不能名狀。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將去,憐奇惜別,且嘆且言。知退曰:斯境勝絕,天地間其有幾乎?如之何俯通津綿,歲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予曰:借此喻彼,可為長太息,豈獨是哉?豈獨是哉?微之曰:誠哉是言!矧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今兩偶于是,得無述乎?請各賦古調詩二十韻,書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紀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為三游洞。洞在峽州上二十里北峰下,兩崖相廞間。欲將來好事者知,故備書其事。
元和十四年(819)三月十二日,作者與好友元稹、弟弟白行簡三人同游西陵峽口北岸巖洞,各賦詩二十韻,書于石壁,洞因名為三游洞。這篇序文即為此次游覽時所作。
文章首先交代作者從江州司馬遷為忠州刺史。翌年春天,白居易全家從潯陽出發赴忠州,弟白行簡隨行。三月十日至夷陵。此時,元稹正從通州順江而下赴虢州任職,不期于此與白居易相逢。久別重逢,分外高興,翌日,元稹掉轉船頭送作者到下牢戍,可見彼此友誼之深。兩位摯友即將分別時又不忍離別,“引舟上下者久之”,可見其情甚深,難分難舍。他們飲酒暢懷,忽聞“石間泉聲”,于是三人相偕往游。用“舍”、“進”、“入”三個動詞刻劃出急于要探尋“石間泉聲”的心情。他們放下船,進入峽口,眼前出現了光怪陸離、千姿百態的景象。最初映入眼簾的是“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一層疊一層,象重疊的山巒,象削立的山崖;有些形狀又象伸出的手臂、垂懸的幢。峽口之石是這樣多姿多彩,令人叫絕。而那懸崖清泉則“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懸空飛注,洋洋灑灑,生動地描寫出泉水的顏色、體態、情狀,著墨無多而具體形象。通過這些描述,峽口山石的怪異,泉水的奇觀,都歷歷在目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給人以美的享受。接下去,寫作者系舟崖下,率仆夫割除雜草,梯危縋滑”,用梯子爬上危險之處,用繩子攀過苔滑之處,抬頭仰望,低頭察看,都沒有人跡。只看到“水石相薄,磷磷鑿鑿,跳珠濺玉,驚動耳目。”這又是一幅令人驚異的奇景:水石相迫,相互映襯,粼波閃爍,白石明凈,那濺起的浪花,象珍珠在跳動,玉屑在飛濺。繼而眼前又出現另一奇觀:“峽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氣含吐,互相明滅,晶瑩玲瓏,象生其中?!币鼓唤蹬R,整個峽山一片昏黑,忽而云破月出,濃密的云層中現出一輪皎潔的明月。頓時光氣含吐,互明互滅,周圍景物顯得晶瑩可愛,玲瓏雅致,所有這些美景都好象從山峽中生發出來似的。這神奇的景色,作者說是難以描繪,可是他已經以生花妙筆再現出自然奇景之美。
作者在這里采用記敘、描寫的手法描繪了峽口的三幅奇景:先描摹泉石之奇,其次描繪水石相薄之奇,再次描繪峽山云破月出之奇。且隨著時間的變換,展示所游行蹤。他們三人“十日”會于夷陵,“翌日”至下牢戍,“又翌日”發現三游洞,但對洞中景物卻未作描寫。因為三游洞的美不在洞內,而在其所處位置之佳,在此可遠眺群峰,俯瞰大江,洞下峭崖又有怪石、飛泉,構成奇異景致。另一方面,他們三人已各有三游洞詩,作為詩的序文,只寫發現奇洞經過就可以了。他們在洞內“通夕不寐,”想到天明將別,因而頓然涌起“憐奇惜別”之情,于是趁勢生發議論,寫出最后一段。
作者以“且嘆且言”收結對景物的描寫而轉入議論。 白行簡認為“斯境勝絕”,他為這個景色優美的山洞地僻荒涼、無人問津而抱不平。作者則說:“借此喻彼,可為長太息,豈獨是哉?豈獨是哉?”因為他此次赴任忠州刺史,表面上看起來是遷升,而實際上,忠州比江州更為荒涼,這是作者難言的苦衷。他從這秀麗的峽口山水無人問津,想到自己和微之到了忠州、虢州必將更加孤獨、寂寞,因而“借此喻彼”.借景寫人,便不能不“長太息”了。而元稹更進一步說:“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現在“兩偶于是”,實在是天假機緣,一方面要作詩紀勝并請作者作序,一方面對作者所說的話深有同感,兩人的遭遇,心境是完全一樣的。也許,此時此地,他們已將峽口山水和三游洞引為知己,被謫之人與被“委置”的奇景,該當“同是天涯論落人”吧!
這篇文章采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手法,相互映襯、融合、生發,渾然成篇。語言凝煉精粹,晶瑩潤暢,且善用比喻,善于描摹,生動地寫出景物的本質特征,寫作技巧是很高超的。由于這篇文章的影響,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也來三游洞觀賞題詠,因稱白居易三人之游為前三游,蘇氏父子之游為后三游。從此,三游洞名聲日彰,成為三峽勝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