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墓園》作品分析
法國著名詩人、后期象征主義*文學運動大師保爾·瓦萊里*的抒情長詩。長詩每節6行,共24節。1916年動筆,1920年發表,引起法國詩壇的強烈反響。這首詩,飲譽國外,譯成了各大語種。收入了各種詩選。
這首詩原用過古希臘抒情詩人品達羅斯在《特爾斐的巫女》中的兩行詩作為題辭:“不,親愛的靈魂,別期望什么無限(永恒)的生命,/而相反要窮盡你從現實里所能完成的一切。”這個題辭恰恰是《海濱墓園》的最好的注腳。《海濱墓園》通過對絕對靜止和人生變易的對立的描寫,指出“人生并無智性的純粹,人死后并無個人的存在,因此肯定現世,肯定介入生活的風云”。(卞之琳)。這首詩可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4節:禮贊大海和太陽。第二部分,第5-8節:寫人生的短暫和多變。第三部分,第9-13節:一反基督教教義和傳統,認為人死是個收場,墓國是他“喜歡的地點”,而且死也在變。第四部分,第14-20節,說明一切將“永遠不再”,基督教的“不朽說”純屬謊言。詩人指出美女的“尖叫”、“明眸皓齒”、“濕漉漉的睫毛”、“迷人的酥胸”、“滿臉紅暈”、“最后的禮物”、“都歸了塵土,還原為一場春夢”,甚至“蛆蟲”早已“織絲在原來淚涌的眼眶”。這一部分是詩的抒情高峰,是全詩的精英。最后是第五部分,表現詩人要從書本和沉思中解脫出來,面向生活,投入未來的勇氣。他不再相信齊諾的“飛箭不動說”(意謂飛箭在每剎那都在射程的一點上,行動等于零,零加零仍是零)和“阿基利永遠追不上烏龜諭”(是說追者在每一時間的區分里必須先達到被追者同時起步的起點,而這永遠是不可能的)等否定生命,否定運動的學說。而要“起來!投入不斷的未來”,“奔赴海浪去,跳回來一身是勁”。長詩否定靈魂不滅和不朽說,主張介入現世,寓得于失,這種思想,在現在看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長詩思想和藝術的特點是:一、它的思辯性。詩中充滿了辯證法,這里,動與靜,生與死,有與無,虛與實,明與暗,愛與恨,得與失,今生與來世,現在與未來等多種對立的形象與意念交叉著,編織了這首長詩紛繁而又明晰的藝術結構。盡管詩中的辯證法,是唯心的。二、它的多義性。長詩中的某些詞匯,意念,具象,其意義往往是多層次的。例如第一節的“白鴿”,可指真的鴿子,也可引申為白帆,還可以理解為“圣像”的象征,墓碑上的雕象等等。這種詞匯、形象、意念的多義性現象,在長詩中隨處可見。三、它的音樂性。《海濱墓園》是一首嚴謹的格律詩。它每節6行;每行十個音節(卞之琳的譯詩,每行均譯為五個音步,四頓與原文大體相當);十個音節均是“行中大頓”(即在第四音節后有一較明顯的停頓);韻律為aabccb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