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全集《為惡賊所劫失氎喻》譯文賞析
為惡賊所劫失氎喻
【原文】
昔有二人為伴,共行曠野。一人被[1]一領氎,中路為賊所剝,一人逃避,走入草中。其失氎者,先于氎頭[2]裹一金錢,便語賊言:“此衣適可直一枚金錢,我今求以一枚金錢而用贖之。”賊言:“金錢今在何處?”即便氎頭解取示之,而語賊言:“此是真金,若不信我語,今此草中,有好金師,可往問之。”賊既見之,復取其衣。如是愚人,氎與金錢,一切都失。自失其利,復使彼失。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修行道品[3],作諸功德。,為煩惱賊之所劫掠,失其善法,喪諸功德。不但自失其利,復使余人,失其道業(yè)。身壞命終,墮三惡道。如彼愚人,彼此俱失。
【注釋】
[1] 被:同“披”,這里有穿戴的意思。
[2] 氎(dié)頭:布衣的衣領。氎,細棉布。
[3] 修行道品:依據道品修行。道品,佛教修行三十七個品類。
【譯文】
從前有兩個人結伴,一同行走在曠野里。其中一人穿著一件木棉布衣,半路被劫賊搶了,另一人見勢不妙,躲進了草叢中。那個被搶去大衣的人,曾在大衣的衣領里藏了一枚金幣,便對賊說:“這大衣值一枚金幣,我現在想用一枚金幣來與你交換,怎么樣?”賊問:“金幣在什么地方?”這人就從衣領中取出金幣給他看,還說:“這可是真金,你若是不信我說的,那邊草叢里有一個很有經驗的金匠,你可以去問他。”賊看見在草叢中的那個人,于是又把那人的衣服也搶了。像這樣的愚人,衣服和金幣都丟失了,自己損失了不說,還連累同伴也跟著遭劫。
凡夫之人也是這樣。他們努力修行各類道法,做了許多功德,然而貪戀外物引起的困惑,就像賊人一樣把這些都掠奪走了,原來的善法沒有了,各種功德也不見了。不但自身失掉了功德利益,還使他人也失掉了道業(yè)。等到生命終結之時,便墮于三惡道中。如那愚人一樣,不但自己受到損失,還連累同伴也受損失。
【評析】
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自己的思想和言論而誤導了別人,致使大家都受損害的例子很多,更有甚者還因此誤了國家。故事中這個人的做法不是愚蠢,而是用心險惡。他自己遇險,還想著如何去連累和陷害別人,實在是可悲、可惡之極。
故事征引
婆羅門反害自己
釋迦牟尼開始傳教時,遇到了不少困難和麻煩,有時甚至遭到挑釁和人身攻擊。但他憑借他的智慧、毅力和人格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克服挫折、化解矛盾。
有一天,釋迦牟尼走在街上,遇到了一個憤怒的婆羅門。那個婆羅門非常仇視佛教,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他發(fā)現受世人尊敬的佛教開創(chuàng)者釋迦牟尼后,一條毒計頓時涌上心頭。
他躡手躡腳地繞到釋迦牟尼背后,趁釋迦牟尼不注意,抓起一大把沙土,就向釋迦牟尼的頭上扔去。
說時遲,那時快,就在沙土扔出去的一剎那,突然一陣風向婆羅門吹來,沙土反而向他自己飛來,灑得他一頭,十分狼狽。
他想發(fā)作,但又無法開口,氣得滿臉通紅。
街上的人看到剛才發(fā)生的一切,都盯著他、嘲笑他。面對這么多銳利的目光,那個婆羅門不得不低下了頭,羞愧難當,恨不得找個縫隙鉆下去。
這時,他耳邊響起了釋迦牟尼平靜而洪亮的聲音:“如果想污染清靜的東西,或者想陷害心無雜念的人,罪惡反而會傷了自己。”
聽了這番富有哲理的話,那個婆羅門頓時恍然大悟,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害人不利己
從前,有一個地方由于大旱,糧食顆粒無收,就發(fā)生了饑荒。有一位僧人,背了一袋米前去救濟無力度荒的窮人,路過一個村子,看天色已晚,就在這個村子找了個人家投宿了。這個人家主人是做木匠的有一子,已經十四五歲的樣子,身體健壯,已經可以幫家人干些活了。
木匠因為在荒年沒有人用工,所以閑在家里。今天遇到這個和尚,還背著一袋米,心中忽然生出歹心。木匠和妻子商議這事,妻子因為貪戀那一袋米,就答應天黑一起動手殺死這個和尚。可是,他們沒有對兒子提這件事,他們想,兒子還年幼,要是說出去,就大禍臨頭了。
兒子呢,見家里來了個和尚,慈眉善目的,說話和氣可親,就跟和尚閑聊,等夜深的時候,兒子還不愿離開這個和尚,想聽和尚講更多因果報應的故事,就這樣,夜里兩個人躺在一張床上睡下了。
到了二更時分,木匠拿著利斧溜進了和尚落腳的房間,在黑暗的掩護下,他悄悄摸到和尚的床邊,隱隱看見一個人正睡得香甜,木匠手起刀落,把那人的頭砍下來了。木匠急忙叫妻子過來看,妻子舉著蠟燭,過來定睛一瞧,一下子暈過去了,原來那人不是和尚,是自己的兒子。
和尚因為在木匠家吃了不干凈的東西,半夜起來拉肚子,剛好躲過了一劫。當和尚后來明白這個兇殺案是為了自己背的一袋米時,不住地搖頭嘆息:“貪念一起,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