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東坡誨葛延之》譯文與賞析
東坡誨葛延之
東坡誨葛延之
【原文】
江陰葛延之[1],元符間,自鄉縣不遠萬里省蘇公[2]于儋耳,公留之一月。葛請作文之法,誨[3]之曰:“儋州雖數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須,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所謂一物者,錢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經、子、史中,不可徒使[4],必得一物以攝之[5],然后為己用。所謂一物者,意[6]是也。不得錢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書諸紳。嘗以親制龜冠為獻,公受之,而贈以曰:“南海神龜三千歲,兆葉朋從生慶喜。智能周物不周身,未死人鉆七十二。誰能用爾作小冠[7],岣嶁耳孫[8]創其制。今君此去寧復來,欲慰相思時整視。”今集中無此詩。葛常之,延之三從弟也。嘗見其親筆。
【注釋】
[1]葛延之:江陰(今屬江蘇無錫)人,時為鄉間一文士,與蘇東坡無故交。[2]省(xǐng)蘇公:拜謁蘇軾。[3]誨:教導。[4]不可徒使:不可白白使用。謂用之必有因由。[5]攝之:統攝它。[6]意:立意,即文章的中心思想。[7]小冠:也稱束髻冠,束在頭頂的小冠,多為皮制,形如手狀,束在發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系在項上。[8]岣嶁耳孫:岣嶁,謂山巔。耳孫:玄孫之孫。因遠祖稱“鼻祖”,故玄孫之孫稱耳孫。
【譯文】
江陰(今屬江蘇無錫)葛延之于哲宗元符年間從鄉下不遠萬里、不辭勞苦來到儋耳(今海南儋縣),看望被朝廷貶斥的蘇東坡,虛心向他求教。蘇東坡很受感動,留葛延之在這里住了一個月。葛延之問蘇東坡:寫文章有什么好方法嗎?蘇東坡耐心引導說:“儋州是一個幾百戶人家的小城,這里百姓日常所需要的各種用品,都可以從集市上得到,當然不是平白無故就能得到,必須用一樣東西去換取,然后才能為自己所有。那么,這一樣東西是什么呢?就是錢。寫文章也是同樣的道理。天下之事,千姿百態,各種材料都分散在經書、子書(諸子百家、筆記小說)及史書之中,雖然可以得到它,可也不能白白地得到使用,也必須先得到一個東西,然后才能把它們攫取過來,為自己所使用。那么,這個東西是什么呢?就是意。得不到錢就不能買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沒有意也就不能寫出文章。這就是寫文章的秘訣。”葛延之聽了,很受啟發,當即拜謝,并把這個秘訣寫了下來,轉告給各位紳士。他還將親手制作的龜冠獻給了蘇東坡,以表示自己的敬意。蘇東坡也賦詩回贈。詩中說:“南海神龜三千歲,兆葉朋從生慶喜。智能周物不周身,未死人鉆七十二。誰能用爾作小冠,岣嶁耳孫創其制。今君此去寧復來,欲慰相思時整視。”而今所見蘇東坡集中沒有這首詩。葛常之為延之的叔伯三弟,曾經見到蘇東坡親筆所寫這首詩的真跡。
【評析】
葛延之時為鄉間一文士,與蘇東坡無故交,因慕東坡學士之名,不遠萬里去儋州拜訪流放到這里的蘇東坡,已屬于非常之舉。難怪蘇東坡愿意將自己的文章心得和盤托出:“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所謂網以繩為綱,綱舉則目張。有了這句話,作文的技巧已經一覽無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