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想錄
【3821】史想錄
(傅國涌著,中華書局,22萬字,2016年3月第1版,54元)
△共三輯:①清朝是如何脫軌的、辛亥百年變局、談出來的民國、20世紀中國兩次轉型的機會、回眸“五四”九十年、從“五四”出發(fā)尋找真與美;②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史的幾個章節(jié)、一個公司一個人一個階層的光榮與夢想、百年現(xiàn)代化的兩個推動力:知識分子和企業(yè)家階層、企業(yè)家階層在轉型時代的選擇、思想不敗:近代中國轉型的思想脈絡;③宋教仁的百年之問,史量才與上海民間社會——“九?一八”事變之后、從紹興出發(fā)尋找現(xiàn)代中國之路、站在魯迅的起點上、21世紀是胡適的世紀嗎?
○歷史不是一根直線,從來不是筆直前行,而是變幻莫測,充滿了變數(shù),它完全不是人按照主觀意愿就可以完全操控的。它有很多的意外,你本來想走進這個房間,一不小心被一塊小石子絆了一跤,就跌到隔壁房間去了。
○孫中山、黃興、宋教仁,以及同盟會與光復會的革命黨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雖然他們的力量非常小,經(jīng)常是從失敗走向失敗,他們用勇氣和犧牲換來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真實是歷史的生命,在歷史中找到我們的明天;昨天是我們的歷史,今天也是我們的歷史,明天也將成為我們的歷史,在歷史當中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未來。中國的歷史不是某些英雄、偉人和統(tǒng)治者創(chuàng)造的,是所有中國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
○余英時:21世紀中國最重大的、最核心的題目就是重建中國的民間社會。
○一個社會能否順利地完成不流血、少付代價、不經(jīng)過大規(guī)模動蕩的和平轉型,就是要依靠民間社會的進一步發(fā)育,培育出大量具有群角意識的新一代公民,只有這樣人才能真正改變歷史,支撐起一個現(xiàn)代制度。一個現(xiàn)代的制度,一種現(xiàn)代公共生活方式要靠我們每一個人去創(chuàng)造,光靠主角與配角是創(chuàng)造不出一個現(xiàn)代社會的。這是辛亥百年變局留下的一點教訓。
○“五四”的幾個特征:社會的解放、語言的轉換、價值評判體系的多元化。
○陳寅恪認為:“中國書雖多,不過基本幾十種而已,其他不過翻來覆去,東抄西抄。”
○世上沒有永遠的盛世,爬到山頂就意味著要走下來。歷史一定是曲線的,不是直線的。即使是建立了民主制度的美國這樣的國家,也有經(jīng)濟危機、金融危機。
○任何權力都是一時一地的,過了這個時間、這個地點,也許什么都不是。但是思想家、一個民族的精華人物,不會因為時空的改變而失去他的價值,時間過得越久,他的價值越將彰顯出來。
○一個沒有健康的民間社會作依托的社會就是一個不正常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沒有任何自主性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人民是不可能有尊嚴的。過有尊嚴的生活要比幸福的生活重要得多,尊嚴高于一切,沒有自主就沒有尊嚴。
○紹興,古代的王羲之、陸游,近代有秋瑾、魯迅、蔡元培。
○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你的財富、地位和榮譽,而是你的追求、你內心的追求、真實的追求。
○魯迅走出的這條獨特道路證明,讀書人可以自己養(yǎng)活自己,同時還不放棄對社會的關懷,這條道路對中國的意義就是我們可以在權力之外擁有社會。
○這不是一本寫出來的書,而是講出來的書。
○西湖邊寶石山一塊石頭鐫刻著:在天的榮耀歸上帝,在地的喜悅平安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