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物無競》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與物無競
【原典】
陳忠肅公瓘①,性謙和,與物無競。與人議論,率②多取人之長,雖見其短,未嘗面折③,唯微示意以警之。人多退省④愧服。尤好獎進⑤后輩,一言一行,茍⑥有可取,即譽美傳揚,謂己不能。
【注釋】
①陳忠肅公瓘:陳瓘(1057~1124),字瑩中,號了齋,南劍州沙縣(今福建沙縣)人。北宋元豐二年(1079)探花,授官湖州掌書記。歷任禮部貢院檢點官、越州、溫州通判、左司諫等職。陳瓘為人謙和,不爭財物,閑居矜莊自持,不茍言談,通《易經》。宣和六年(1124)卒,年六十五。靖康初,詔贈諫議大夫,召官正匯。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謚忠肅。《宋史》卷三百四十五有傳。②率:大概,大略。③面折:當面批評指責。④省:反思。⑤獎進:稱許薦引。⑥茍:假使,如果。
【譯文】
陳瓘性情謙恭和藹,不與人爭高比低。與人交談議論的時候,總是夸獎別人的長處,即使看見別人的短處,也不當面指責,只是稍微暗示一下,讓他知道。大多數的當事人回去以后反省覺悟,對自己的過錯感到慚愧,同時對陳瓘的雅量和善意深為佩服。陳瓘尤其喜歡獎勵后輩,年輕人的一言一行,只要稍有可取之處的,就廣為贊譽傳揚,并聲稱自己做不到。
【延伸閱讀】
世人常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因此,我們一定要忍住驕傲之心。“衰至便驕”這是《勸忍百箴》里的千古箴言,又怎么能忘記呢?
罪惡都產生于驕橫自大。驕橫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讓于人。做領導的過于驕橫,則不可能很好地指揮下級;做下屬的過于驕傲,則會不服從領導。驕傲之心一有,好事變壞事。
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大順農民軍開進北京城。京城百姓夾道歡迎,崇幀帝吊死在煤山。
大好的形勢,使不少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們開始自我陶醉了,也隨之產生了驕傲輕敵的思想,以為只要舉行了皇帝即位典禮,表明天命歸順,天下就可以領詔而定。在京的文武官員都忙于籌備皇帝即位典禮。
以劉宗敏為首的武官則忙于追贓助餉,在京城的相官按官位大小,攤派餉銀,多者10萬,少者數千,如有不交者,則嚴刑拷打。追贓風從北京波及各地,追贓范圍竟擴大到幕僚小吏以至于商人,手段也日益殘酷。
這時,已經答應歸順李自成的明寧遠總兵吳三桂等重要將領,正帶領部眾向京師進發。行至半途,吳三桂得知義軍在京大肆追贓,嚴刑拷打眾官,自己的老父也受酷刑將死,愛妾陳圓圓又被劉宗敏強占,于是大怒叛變,率部眾回師東退。
吳三桂重占山海關后,以“為君父復仇”為名,出賣民族利益,要求清統治集團出兵,聯合進攻北京農民起義軍。
李自成退回北京以后,清軍跟蹤而至,李自成匆忙稱帝之后,率軍西退,最后以失敗告終。才取得一點成績就被勝利沖昏頭腦,最終導致自己的失敗,因此,成功與失敗往往只有一步之差。
孔子曾經盛贊謙虛的美德,他說:“《易》先《同人》后《大有》,承之以《謙》,不亦可乎?”(《韓詩外傳》卷八)謙虛是中國人自古公認的美德,與之相關的名言警句,諸如“謙受益,滿招損”,“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等,都在告誡人們應謙虛而不要驕傲。然而問題常常是,大家天天掛在嘴邊說道的一些建議,往往不會在生活當中踐行,盡管它們都是千百年來公認的真理。謙虛的命運正是如此。在謙虛高唱的地方,往往就是驕傲盛行的場所,這種情況在古代如此,在當下亦然。所以陳瓘位高權重,而能夠“謙恭和藹”,自然顯得特別出色。正如老好人不見得是好人一樣,謙虛也分真假。孔子就十分厭惡那種口是心非的小人,將這類人稱之為“鄉愿”。嘴上唯唯諾諾的人,心底不見得服輸;滿臉賠笑的人,肚子里可能埋藏著狠毒。這些人偽裝的“謙恭”,自然得不到別人的認同,更遑論贏得贊許。陳瓘卻是地道的好人,真正的謙謙君子。單從獎掖后進一途,就可窺測他的博大胸襟,這正是一個真正謙虛者所必須擁有的。因為一個不能容人的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會真正謙虛。贊揚年輕人之所以難,是因為首先要承認自己較差,這在很多人看來幾乎是完不成的任務。相比較之下,陳大人就十分難能可貴了。但是我們也要警惕,謙虛有界限,過分的謙虛也不見得好。人們經常會引用“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來夸耀后輩,但是孔子還留了話頭,“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大德如孔子,對于謙虛也是有底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