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來王陽明
【3544】五百年來王陽明
(酈波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4.8萬字,2017年7月第1版,68元)
△共23章:①完人之問與心學之問;②父親那座山;③理學那道坎;④宦官那個坑;⑤生死那道關;⑥龍場悟道;⑦心學的價值擔當;⑧偉大的知行合一;⑨事上練;⑩致良知;○11最愛是講學;○12心學也是心理學;○13破山中賊易;○14破心中賊難;○15秋風掃落葉;○16三個“七零后”;○17兩個余姚人;○18心智的較量;○19艱難時世;○20心學歸于致良知;○21天泉證道四句教;○22戰或不戰屈人之兵;○23此心光明。
○克羅奇有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柯林伍德也有一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思想史。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告訴我們,每一個男孩子成長的路上要想由男孩成長為真正的男人,第一個要翻越的其實就是父親那座山。
○想建功立業,要有政治智慧、要有政治平臺。
○唐寅(唐伯虎)藝術史上的天才,哲學史上的天才王陽明,1499年同時參加會試。
○往往越黑暗的地方,越能激發心靈的光明,激發思想的光輝。
○文官集團,宦官集團、外戚集團,后兩者是封建王權、集權專制用以專制的一把屠刀。
○《哈姆雷特》:“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
○心即理,心外無物。從徐階、張居正到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再到曾國藩、孫中山,都是陽明心學的忠實信徒,就是因為心學絕不是一種簡單的自我解脫,一種簡單的現實逃避,而是一種社會擔當,一種博大的胸懷。
○心學是什么?是滿滿的正能量,是滿滿的價值擔當。“心即理”是心學的基石,“知行合一”是心學的重要發展。
○工作即修行。洞悉全局的智慧,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
○事上練,致良知。
○要鍛造一個人,講學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講學不只是影響和培養別人,對講學者自身的成長也至關重要。
○沉默四種:愚蠢、狡猾、欺騙、深知內情卻裝糊涂(默之賤)之沉默。
○自作孽不可活。
○三大事功:平江西匪患、平寧王之亂、平廣西匪患。三次證道:龍場悟道,得出“心即理,心外無物”之學;寧王之亂與忠泰之難后悟出的“致良知”之教;天泉證道。
○教會人們尊重自我、生命、人性的價值,不去做俗世的奴隸、專制的奴隸、人生境遇的奴隸,坎坷命運的奴隸。
○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