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冰》鑒賞
作者: 張俊山
魯迅
流動的火,是熔化的珊瑚么?
中間有些綠白 象珊瑚的心,渾身通紅,象珊瑚的肉,外層帶些黑,是珊瑚焦了。
好是好呵,可惜拿了要燙手。
遇著說不出的冷,火便結了冰了。
中間有些綠白,象珊瑚的心,渾身通紅,象珊瑚的肉,外層帶些黑,也還是珊瑚焦了。
好是好呵,可惜拿了便要火燙一般的冰手。
火,火的冰,人們沒奈何他,他自己也苦么?
唉,火的冰。
唉,唉,火的冰的人!
當你初讀這篇作品的時候,也許對其思想內蘊不甚了然。可是,知人而論文,如果你能回瞻魯迅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戰斗風貌,也便不難窺見文中奧秘。
魯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將。當時,他的思想之深刻和成熟,以及對舊文化沖鋒陷陣的勇猛和堅韌,在同一戰陣中都是無與比肩的。盡管五四退潮后,他也有過“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的孤寂和苦惱,但是他卻從未放下手中的匕首和投槍。即使成為“散兵游勇”了,他也仍在戰斗,不時給形形色色的敵人以猝不及防的突襲。了然于此,也就容易把握到《火的冰》之精髓了。
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寫作的散文詩,“流動的火”,“火的冰”,均為五四新文化戰士的意象隱喻。如果說前者是激戰中的戰士形象,那么后者則是硝煙散盡后的戰士化身,二者雖然表現形態不同,但是,他們內質的美和精神的不屈卻是始終如一的。因此,詩篇才有關于象征美的珊瑚形象的反復描繪,才有“好是好呵”卻不容敵人觸及的一再贊嘆,也才有最后三段那情愫豐蘊的反詰和謳吟。詩篇于回環跌宕的詠嘆中,表達的不正是魯迅及其忠誠的戰友們決不妥協的戰斗精神么?
詩篇分三個層次推進,既有對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形象概括,又有對運動過程消長起伏的暗示,也有對戰士復雜心態的隱喻,因此堪稱是一篇意蘊豐贍、構思精巧、運筆流轉、形式凝煉的散文詩佳作。說它代表了現代散文詩初期階段的最高水平,也許不為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