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吳音相媚好
醉里吳音相媚好
辛棄疾在閑居的日子里,寫了大量的閑適詞和田園詞,《清平樂》便是其中一則,作品寫道: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辛棄疾從小是在農村長大的,所以他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對于農民的勞動,他曾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就是說,人生在世,應該勤勞;而從事耕種,更應是人生的第一需要。所以,他不但把自己的新居稱為“稼軒”,而且還用“稼軒”這兩個字做自己的別號。他罷官后,一直過著閑居的生活。附近的農民都知道他做過大官,開始關系比較疏遠,但經過交往,看到他平易近人,逐漸關系越來越密切了。
在“稼軒”附近,有一座簡陋的茅屋,那里住著吳老漢一家。因為是鄰居,所以辛棄疾與這位吳老漢認識得最早。每次外出散步,辛棄疾經過吳老漢家門時,有時就進去歇歇腳,聊上幾句天。
六月的一天,辛棄疾在原野上騎馬跑了一陣,感到有些疲乏,便牽著馬慢慢地往家走。猛抬頭,只見吳老漢那座低矮茅屋前面,一株枇杷樹已經結出累累果實,在陽光下閃著金黃色的光。此時,吳老漢正興致勃勃地摘著熟透了的枇杷。
辛棄疾剛要打招呼,吳老漢已經看到了他,便招手說:
“來我老漢家坐一會兒吧,嘗嘗剛摘下的新果子。”
辛棄疾感到一陣歡喜,便把馬拴在一棵樹上,走進吳老漢家的小園子。
兩人飲酒嘗果,自得其樂,辛棄疾喜愛吳老漢一家的淳厚樸實,乘著酒興,他對吳老漢說:
“酒喝足了,果子也吃好了,怎樣表示謝意呢?這樣吧,我就用《清平樂》的調子唱一首歌給你聽,怎么樣?”
“好呀,只怕老漢聽不懂你那文縐縐的一套。”吳老漢笑著說。
“你一定能懂。不信我唱給你聽聽。”辛棄疾說到這里,便滿有信心地輕聲吟出了這首《清平樂》。
吳老漢聽后連連叫好,“不過,”吳老漢的臉色嚴肅了起來,接著說道:“你把我們莊稼人的日子說得太美了,你還不了解我們。你沒有仔細看看我們平時過的是什么日子,說實在話,有時我們的日子真比黃連還苦上三分啊!”
是的,由于他們所處的地位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你看,出現在這一時期辛棄疾筆下的農村,往往都是一幅幅恬靜、安寧、歡樂的畫面。
辛棄疾很少描寫農民的苦難與艱辛,更沒有謳歌他們的憤怒和抗爭。因此,這些詞雖然也用清新的筆調寫出了農村生活的某一個側面,但畢竟沒能反映出農民們較真實的生活。《清平樂》上下闋都鋪陳物事,雖只四十六字,卻如長幅畫卷一般,為我們展示了背景廣闊的合家歡的景象。
《清平樂》先描寫的是景物:矮小的茅屋前邊,小溪潺潺流過,水邊碧草青青。這開篇兩句一下子照應了題目,寫出村居的特色,也設置了人物活動的環境背景。這兩筆仿佛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的風景畫,又像是展示清秋時節水鄉風光的全景鏡頭,顯得恬靜幽雅而清新悅目。
接下來,作者按長幼之序描述了人物的活動。在低小的茅檐下,滿頭銀絲的老兩口,一邊喝酒,一邊用地道的吳地方言互相打趣逗樂,表白親昵與喜愛之情。“醉里”能吐真言,又用濃重的鄉音,足以說明他們“相媚好”的真摯與淳樸。
“醉里”一句,非常傳神。也很容易激起人們對翁媼神態語言的想象。
“白發誰家翁媼?”看去像是明知故問,實則是一種贊嘆式的交代,點明“相媚好”者的身份、特征。原來,他們就是村居中的長者,普通的農家夫婦,他們已經滿頭白發了,卻依然卿卿我我、相敬相愛,并且是那么悠閑自得,足見其晚年是多么幸福。
下闋寫三個兒子的活動。大兒子在小溪東岸的豆子地里鋤草,可見他已是家庭的主要勞力了。
二兒子在編織養雞的籠子,從事的是較輕的手工勞動,一個“正”字反映了他的聚精會神、一絲不茍。小兒子最淘氣,也最惹人喜愛,他正躺在溪邊采摘蓮子,剝著蓮蓬。
三個兒子都在干著力所能及的農活,表現了新一代對勞動、對生活的熱愛,也反映了他們對上一代的疼愛,他們已經能夠承擔所有的家庭勞動了,可以讓父母安度晚年了。
至此,讀者也會明白白發翁媼之所以能有酒醉、相媚好,無憂無慮、悠然而處的原因了,整首詞也顯得自然流暢,一氣呵成,非常嚴謹。這里,寫三個兒子用字也極平易,皆為民間口語,純然一股鄉土氣息。綜觀全詞,可以看出,《清平樂》反映了民間風俗的淳樸、農村社會的安定與家庭的祥和,流露了作者對村居生活的艷羨和寄身田園的愜意,寄寓了作者希冀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愿望。由此看來,這些反映農村生活的篇章與抒寫抗金情懷的作品在思想性上是有相通之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