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的雨》鑒賞
作者: 趙福生
繆崇群
黃昏時候的雨,不知是從什么地方落下來的。看不見他,也聽不著他,如同怨女的眼淚,悄悄地落下,悄悄地拭了。
黃昏時候的雨,稀零地打在我的臉上,我俯仰,我盼顧,不知道他來自何處。我悄悄地把他拭了,也正如同拭去了那怕人看見的淚珠。
在黃昏時候的雨中,我不住地這樣低訴:
幽靈的黃昏啊,神秘的雨!
神秘的宇宙啊,你在無言地流露——
綿綿無盡的憂郁;
清涼晶潔的淚珠。
在黃昏時候的雨中,只有我獨自在道上躑躅。雨滴打著人家的雨傘,他卻浸濕了我的兩肩與帽緣。
傘蓋底下的陌生人啊。我不需要你的庇護,我此刻正是承受著自然給我的啟示與流露。
在黃昏時候的雨中,只有我獨自在道上躑躅,我的周身全都濕了;冰涼的東西,更已落滿了我的雙頰,分不清是“自然”底,還是我自己底。
我不再去拭他了。我為什么要去拭他呢?
漸漸地,連我的一切也和黃昏融在一片迷濛里。
在黃昏時候的雨中,誰也看不見我,誰也喚不著我;正如同我不能夠尋著黃昏的雨是一樣的。
尋我的人啊,你們果真要尋到我么?那請你同我一樣地低著而躑躅于道上罷:在泥濘的路上印著我過往的一條明顯的足跡——那是長長的,長長的,使你想著也會感到疲憊的。
并且,又已經是近夜了……
一九三一年三月三日
作品通過寫黃昏的雨和在雨中躑躅的我對“雨”的體驗,敘述了作者由對“雨”的憂郁、傷感到躑躅于雨中承受自然的啟示,把自己與雨融匯在一起的過程,抒發(fā)了作者對人生的慨嘆,終于走出憂郁和迷惘的困境走向新生。
這篇散文詩總體說來可概括為三個層次:
一是我對“黃昏的雨”的憂郁、迷惘。在迷朦的黃昏里,雨不知是從何處落下的,悄無聲息,看不見,聽不著。這給黃昏的雨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不由得使人駐足俯仰、盼顧,想看穿其真面目。它如同怨女的眼淚,憂郁、哀怨和傷感,流露出作者對“雨”的憂郁和迷惘。“雨”“悄悄”地落下,“悄悄”地被拭去,如同拭去那怕人看見的淚珠,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困惑及內心的矛盾和激烈的思想斗爭。
二是作者對人生重負的體驗和領悟。“在黃昏時候的雨中,我不住地這樣低訴,幽靈的黃昏啊,神秘的雨,神秘的宇宙啊,你在無言的流露——綿綿無盡的憂郁,清涼晶潔的淚珠。”道出了“雨”的真正含義,也是本文的主題。作者借自然界的黃昏和雨來傾吐內心的憂郁、苦悶和傷感,用神秘的宇宙無言的流露來表達對現(xiàn)實生活的無奈。他賦予“雨”以新的含義,它不只是單純的雨,它是神秘的雨,象幽靈一樣在黃昏中悄然而落,降于宇宙間。它象幽靈在大地上游蕩,傾吐人間的不平和憂傷;它反映了人生的曲折、艱難;它是生活的慨嘆,是對過去的緬懷,是對未來的期盼;它訴說著人生的哀與怨、愛和恨;它神秘莫測,但又無所不在。它是漫漫人生的主旋律,它彈撥著人生的真諦,它使意志薄弱的人為之消沉,給意志堅強的人以啟迪。作者通過對“雨”的領悟,已經開始同“自然”產生共鳴。“綿綿無盡的憂郁,清涼晶潔的淚珠”正是作者內心真情實感的流露。從“拭去那怕人看見的淚珠”到“清涼晶潔的淚珠”敘述了作者由對“雨”的惶惑、彷徨不安到躑躅于雨中,勇敢地接受“雨”的洗滌,即承接著人生真諦啟迪的轉化過程。
三是擺脫桎梏,走向新生。從“在黃昏時候的雨中,……分不清是‘自然’底,還是我自己底。”反映了作者正在把自己的命運同現(xiàn)實生活、社會的命運融為一體。不再面對現(xiàn)實生活憂郁、徘徊,而是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人生的重負和坎坷不再使他迷惘,徨惑,而是正在啟迪他走出自我,走向新生。“我不再去拭他了,我為什么要去拭他呢?”正是作者對人生真諦的領悟,決心擺脫精神桎梏,將自己的命運同社會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投身于生活的激流中去的內心的真實寫照。
經過一番在泥濘道路上的艱難跋涉,他終于停止了在人生十字道口上的猶豫和徘徊,毅然下決心走一條充滿曲折、泥濘而艱辛的路,雖然它很長很長,甚至會使人感到疲憊和迷惘,但它卻是通向希望之路,在它的盡頭是光明所在。“尋我的人啊,你們果真要尋到我么?那請你同我一樣地低著而躑躅于道上罷……。”呼喚那些曾象他一樣迷失在人生十字道口的人們如果要尋覓人生的真諦,那就不要懼怕生活的艱辛吧,也許會有孤獨和寂寞,也許會有泥濘和坎坷,但只要執(zhí)著地追求,就會看到希望。
“并且,又已經是近夜了,……”更是意味深長,雖然已是近夜,但黑夜過后,曙光即將來臨。
這篇散文詩篇幅短小,語言樸實,寓意深刻,它既具有散文的形式,又富有詩的韻味。其特點有二:一是寓意深刻,用抒寫“黃昏的雨”寓情于景,寓意于情,情景交融,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生活內含,形散神聚,耐人尋味。二是精細平淡。由對“黃昏的雨”細細道來到敘述自己獨自在雨中躑躅,語言貼切自然,格調清新淡雅,給人一種精細而不繁瑣,平淡中韻味悠長,而且抒發(fā)的是自己的生活實感和內心要求,出以吟詠的筆調,寫得真摯深切、樸實親切,顯示了散文家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