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頤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程頤
進學不誠則學雜,處事不誠則事敗,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
——程頤
簡介
程頤(公元1033~1107年),字正叔,漢族,北宋洛陽伊川人,人稱伊川先生。北宋哲學家,理學創立者之一。
人物小記
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后,楊時來到洛陽伊川的伊川書院,求學于程顥胞北程頤門下。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于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
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孚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后,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主要思想
在哲學上,程頤與程顥以“理”為最高范疇,以“理”為世界本原。程頤認為,理“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是創造萬事萬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認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陰陽之氣則是形而下的。離開陰陽就無道,但道不等于是陰陽,而是陰陽之所以然,“所以陰陽者,是道也”。他明確區分了形而上與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為形而下之氣存在的根據。他又從體用關系論證了理和事物的關系,認為理是“體”,而事物是“用”。他說:“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他肯定了體用的區別及其聯系。
程頤承認世界萬物都有其規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萬事萬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進一步認為,“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天地間只有一個理,這理是永恒長存的。這樣,他就把事物的規律抽象化、絕對化,使之成為了獨立的實體。
程頤承認每一事物發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轉化。他說:“物極必反,其理須如此”。他還提出物皆有對的思想,說“天地之間皆有對,有陰則有陽,有善則有惡”。這反映了他的辯證法觀點。
關于人性問題,程頤以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稟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題。他認為,性無不善,人所以有善與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氣而來的,氣有清濁不同,故才也有善與不善之分。他認為,“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只講本然的善性,不能說明人何以有惡;只講氣稟之性,則不能說明人性本善。
程頤論述為學的賁法說:“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入道奠如敬,來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兼重敬與致知,把兩者統一了起來。程頤根據《大學》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說。他說:“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認為格物即是窮理,即窮究事物之理,最終達到所謂豁然貫通,就可以直接體悟天理。他所講的窮理方法主要是讀書、論古今人物、應事接物等。關于知、行關系問題,程頤主張以知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