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荊(jīng)》姓起源
399 荊(jīng)
399 荊(jīng)
【尋根溯源】
荊姓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出自羋姓,以國名為氏。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山一帶(今湖北省西部),以荊為國號,直到春秋初才改為楚國,因而多聯稱為“荊楚”。荊楚的國人中有以荊為氏者。二是出自羋姓之后,為楚姓所改,以國名為氏。羋姓之后原有楚姓,一支居于秦國,因避秦莊襄王嬴楚之諱,以原國名荊為姓,改為荊姓。三是源自姜姓。春秋時齊國公族慶氏的后代有人改姓荊。如戰國時刺秦王的荊軻原來在衛國時就名為慶軻,到燕國后才稱荊軻。
【變遷分布】
早期在河南、湖北一帶活動。漢唐時期,在河南、山西以及江淮地區有廣泛分布,以廣陵郡(今江蘇揚州市)為郡望。宋代以來,在北京、河北、河南、山西、江蘇等地均有荊氏分布,尤其是山西臨猗為荊氏的長期聚居地。
【名人薈萃】
荊軻: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后代。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后游歷到燕國,被稱為“荊卿”(或荊叔),隨之由燕國智勇深沉的“節俠”田光推薦給太子丹,拜為上卿。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失敗被殺。
荊浩:五代后梁畫家。沁水(今屬山西?。┤?。他擅畫山水,常常攜帶筆墨摹寫山中古松,畫云中山頂時,能畫出四面峻厚的氣勢。著有《筆法記》,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荊嗣:宋代名將。累立戰功。歷官天武軍校、田重進部將,太宗時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陣,拜都指揮使。真宗時,為邠慶、環慶副部署,嗣起行伍,一生經150余戰,未嘗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