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雁蕩歷險
徐霞客雁蕩歷險
岐村的村角落里,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老祠堂,這祠堂是村里孩子們讀書的私塾。老師是位不茍言笑的秀才,手里總拿著根竹子做的戒尺。
在私塾里上課時,如果有誰不好好念書,或者思想開小差,老秀才立即揚起戒尺,敲打著桌子。偶爾,戒尺也會落在學生白嫩的手心里,所以這些學生對老秀才是又敬又怕。
徐霞客并不害怕那高揚起來的戒尺,他總是笑嘻嘻地低頭看書——桌子上總放著本《論語》,不過那只是掩飾。而壓在《論語》下面的,是本《水經注》——老師口中的閑書,看了沒用,要打手心的。
老秀才對徐霞客是又愛又生氣。愛的是他出口能誦,提筆成章,在同年齡的小伙伴中,徐霞客的成績是最優秀的。如果能用心讀圣賢之書,將來前途無可限量。可是,為什么又生氣呢?老塾師是恨鐵不成鋼。因為他認為徐霞客的聰明沒有用在正經的地方。
這不,老秀才在臺上搖頭晃腦地講授《論語》,徐霞客在臺下眉飛色舞地看書。老師見到他那全神貫注的樣子,悄悄地走過去,冷不丁地伸手奪過徐霞客看的書。果然,那是本閑書。
老師當然非常生氣,手里的戒尺敲得震天響,他臉色嚴峻地訓斥了徐霞客,沒收了那本《水經注》。當同學們放學后,老師留下徐霞客,罰他背誦剛剛講過的《論語》,“背不出來就不許回家!”老塾師氣鼓鼓地說。不料,老師沒有想到,這可一點兒也難不倒徐霞客,他一口氣把《論語》背得滾瓜爛熟,連老師都暗暗吃驚。不一會兒,徐霞客頑皮地朝老師作了個揖,又蹦又跳地跑出了學堂。
第二天,上學的路上,小伙伴們圍住了徐霞客,“弘祖,快說說,你昨天看的是什么有趣的書?”他們七嘴八舌地問。徐霞客說:“那是北魏人酈道元著的《水經注》。”“《水經注》?講什么的?”眾人問。
“《水經》是本古代的地理書,傳說是漢代桑欽或晉代郭璞寫的,記述天下之河流水道,但比較簡單。北魏酈道元在《水經》的基礎上,除了找古籍證明外,還實地考察,寫了這本《水經注》。除了介紹水道以外,還介紹了河流經過地方的風土人情等……”一說到書,徐霞客便眉飛色舞起來。
但身邊一位年紀較大的同學不以為然地說:“讀這些閑書有什么用呀,將來考科舉,做八股文,靠的還是四書五經,這才是真學問。”
“何謂真學問?一個讀書人連天下山川之形勢都一無所知,難道能說有真學問?”徐霞客反駁道。他的心里早已經有了遠大的志愿,那就是——走遍祖國的名山大川,到前人沒有涉足的地方,做一個探險家。
光陰荏苒,徐霞客整日埋頭于文學、歷史、地理圖志、地方志一類的書籍之中,不知不覺已經19歲了。在讀書的過程中,他發現,古人寫的書并不完全可靠,有的書內容過于簡單模糊,令人困惑。而那些地理書籍,多半講疆域沿革、風土人情一類的事,對山川自然風貌總是含糊其辭,一筆帶過。不同的書上內容互相矛盾,錯漏百出,還有的記載,明顯地說明作者并沒有實地考察,只是道聽途說,或者干脆抄襲前人的著作,以訛傳訛。
所以徐霞客暗下決心,一定要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通過實地考察,糾正前人記載的錯誤,澄清事實的真相,使人們對祖國的河山有一個正確的了解。這才是探險的根本目的。
公元1613年,徐霞客26歲。此時他已經外出考察5年了。5年的時間,將他從一個眉清目秀的少年打磨成沉穩的青年了。此刻,他正走在一條崎嶇的山路上,身邊兩個隨從,皆是輕裝簡行。
這條羊腸小道通往浙江雁蕩山。雁蕩山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山志中有“蕩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蕩來”之說。徐霞客這番登山,就是為了考證這個說法。
雖說山風習習而來,但盛夏烈日仍然是酷熱難耐,徐霞客等人走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那個叫雁蕩的大湖據說是在山頂,路還長著呢。
之前徐霞客也雇了向導。但一聽是去雁蕩,向導立刻推脫道:“徐先生,這個雁蕩可高著呢,我最多給您指下路,可上不去啊。”
見向導這種畏縮的態度,徐霞客只是微微一笑,道:“那就麻煩您畫下地圖吧。”拿著那張簡陋的地圖,他拄著根樹枝削成的拐杖就上山了。
果然,山路十分崎嶇,走了半天才過了一個山頂,只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更別說有湖了。其中一個隨從用手擦著汗說:“先生,怕是走錯路了吧。要不然,都已經到頂了,怎么沒看見湖呢?”
徐霞客也熱得滿臉通紅,衣服被汗浸透了,貼在身上,風一吹就顯得有點冷。他打了個哆嗦,拿著地圖看了看,說:“似乎要再翻過一個山頭呢,看看是不是在前面。”
前行就是懸崖,似乎沒有路了,主仆三人于是駐了腳。只見那懸崖高聳入云,怪石嶙峋。見眼前無路,徐霞客就仔細觀察,發現懸崖下面似乎有個小小的平臺。
“莫非那里有條小路?”徐霞客沉吟道。“即使有路,要怎么下去呢?”一個隨從問。“我們不是還有帶繩子么?”原來,為了探險順利,徐霞客未雨綢繆,還準備了布繩子。
誰料到,繩子還不夠長,沒辦法,他們只能把腰帶等布帶子全拆了下來,綁成一條長長的繩子。
徐霞客把繩子系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巖石上,然后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山風吹得他的衣衫獵獵作響,好容易才降到了平臺上,卻發現這是個死路,底下懸崖斗深百丈,無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往上爬,準備爬回崖頂。
繩子在粗糙的巖石上磨著,很快地,臨時加固的布條被磨開了花。但徐霞客沒有注意到,仍然用手拽著向上爬。突然間,那布帶子啪嗒一下,斷了開來。說時遲,那時快,只覺得繩子一輕的徐霞客,條件反射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巖石,就這樣險掛在山崖上。
好半天,他才喘出一口氣來。還好,手上仍然抓著那根惹禍的繩子。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結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緣,終于爬上了崖頂。
等到了崖頂,他才發現,整個后背都濕透了。看著腳底下的深淵,兩個隨從后怕地拍著胸口說:“還好沒有掉下去,否則就粉身碎骨了。”“先生,我們還是回去吧。”但徐霞客仍然搖搖頭,繼續找路去了。對于生死,他本已置之度外。只要能考察出結果,他便感到心滿意足。
這次游雁蕩山并沒有考察出什么結果。到了晚上,徐霞客不顧渾身疲累,也不管白天的險死還生,仍然攤開紙筆,在昏暗的燭光里寫起了游記。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他最后一次考察。
在艱辛而充滿樂趣的搜奇訪勝之中,徐霞客度過了青壯年時代。轉眼已是兩鬢染霜,年過半百。這期間,他專程游覽了各地的名山勝跡,如江蘇的太湖,山東的泰山、孔陵、孟廟,浙江的天臺山、雁蕩山,安徽的白岳、黃山,江西的廬山,福建的武夷山、九鯉湖,河南的嵩山,陜西的華山,湖北的武當山,廣東的羅浮山,山西的恒山、五臺山等。51歲以后,他又萬里遠游,開始對湖南、廣西、貴州、云南等省區的石灰巖地貌進行了長期的考察。臨行前,他囑咐妻兒道:“你們就當我已經不在人世了,自己好自為之。”表示了自己獻身科學的決心。
徐霞客從22歲開始旅行考察,在30多年漫長的歲月中,棄家別舍,耗盡積蓄,常年櫛風沐雨,風餐露宿,歷盡了千難萬險。他曾失足掉進急流之中,險些喪命;他曾3次絕糧,不得不空腹而行;他曾兩度遇盜,財物被搶劫一空……但是,任何艱難險阻,都不曾動搖過他考察祖國山川的堅強意志。直到公元1640年,他臥病不起,才被人用轎抬回家鄉。第二年,就離開了人世。
徐霞客一生行程數萬里,把汗水撒在了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他的心血,凝成了一部不朽的巨著——《徐霞客游記》。這部游記是徐霞客30余年旅行考察的真實記錄。他不僅用優美的文字生動、準確、詳盡地記載了祖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景觀,而且對一些自然地理現象作出了許多超越前人的科學論斷和解釋,揭示出不少合乎科學的自然規律,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被人稱為“古今游記第一”。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也贊嘆說:“他的游記讀來并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部20世紀的野外勘察記錄。”
令人遺憾的是,這部游記未能在徐霞客在世時編訂成冊。后來,由于清兵南下,徐霞客的兒子及大部分親人都不幸遇難,游記手稿在戰亂中遺失了。直到135年之后,他的后人多方尋求,終于找到手稿殘本,經過校訂,刊刻問世。全書凡20卷,40萬字,僅為原著的六分之一。
入選理由:
成就一項事業必須冒著巨大的風險。
阿離之言
現在很流行戶外活動,你要是沒出門旅游過幾次,簡直不好意思對別人說你熱愛大自然。舒舒服服玩遍祖國的大好河山,是不少人的愿望。但是,要說中國第一旅游高手,那還是徐霞客。
這個男人,在古代沒有水泥路、汽車、飛機的艱苦條件下,走遍了祖國,并且還寫了一本書。當然,那本書可不像現在的某些旅游手冊一樣,只說風土人情、景點介紹、門票價格。《徐霞客游記》這本奇書,身兼科普作品和文學散文兩大特點。
探險家的出現,是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首先,他必須對這個世界有足夠的好奇心;其次,他必須有健康的體魄;再者,好的經濟條件也很重要。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卻萬萬不能。如果徐霞客不是家境小康,那么他要么削尖腦袋當官去,要么種田賺錢糊口,哪里能這樣閑適地走遍祖國大江南北?
但是,一個有錢的,有好奇心的健康男人,就能成為探險家么?答案是否定的,他還需要有耐性。傳聞說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無論多么疲勞,無論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堅持把自己考察的收獲記錄下來。他寫下的游記有二百四十多萬字。數十年如一日,這就是耐性。
還有就是運氣。雖說運氣一詞虛無縹緲,但以古代的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條件、醫療衛生等現實情況來說,一個探險家想死還是很簡單的事情。徐霞客一生遇險數次,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雁蕩山歷險。從懸崖墜下,如非運氣,他早已粉身碎骨。
據歷史上記載,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年是51歲,但還是游歷了我國的西南地區,一直到達中緬交界的騰越(今云南騰沖),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鄉。他回鄉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還翻看自己收集的巖石標本。臨死前,他手里還緊緊地握著考察中帶回的兩塊石頭。
當然,所有的艱辛對他來說都是值得,因為那是他的理想。能為自己的理想奉獻出一生的人都值得敬重,并且足夠幸福。徐霞客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