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作品分析
德國“迷惘的一代”*文學重要小說家、劇作家埃里希·馬利亞·雷馬克*的長篇小說。1929年出版。
這部小說以第一人稱口吻,描繪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某班8名士兵在戰壕里緊張危險的生活。他們經受了精神的和肉體的不幸與痛苦。1918年10月的一天,主人公保羅戰死在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很多士兵先后陣亡。小說揭露了帝國主義戰爭的殘酷和恐怖,控訴了這次世界大戰毀滅了年輕的一代人,表現出年輕一代厭戰、反戰與迷惘的思想。作者在小說題辭中寫道:“本書既不是控訴書也不是懺悔書,而僅僅試圖講一講被戰爭毀滅了的一代人,他們成了戰爭的犧牲品,即使是那些幸免于槍彈而活下來的人也是如此。”但作者并沒有揭示出這次帝國主義戰爭爆發的社會根源和階級根源,因而也還是沒有能夠真正地指出消滅帝國主義戰爭的途徑。
小說在藝術上是成功的。作者自己曾說:“我寫的完全都是真實的,我不想給許多人看。我的目的只是想給自己看清自己的經驗,辭句寫得很簡單,態度很直率,如同與自己的朋友談話一般。我不夸耀,想讓那些可怕的事實自己跳出來呈現給讀者”。雷馬克以親身經歷,細致入微地描寫了這場戰爭的激烈程度和殘酷性,如士兵肉搏、炮彈轟炸、毒氣殺人等等,充分反映出這一代青年人肉體的死亡和精神的毀滅,具有一種強烈的生活真實感。這里,主人公幾乎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作者對戰爭的描寫是照像式的自然主義,有時也用夸張手法,用殘酷戰斗與日常生活巧妙結合的對比手法,突出對戰爭的恐怖心理。作品中還穿插了大量的議論和感嘆。小說筆調深沉,敘述簡潔凝煉、生動自然。
小說出版后,立即引起國內外的強烈反響。它成為一部宣傳反戰與和平運動的作品,曾被舉薦為諾貝爾文學獎金的候選作品。暢銷竟達800多萬冊,被譯成29種文字。我國在30年代曾有幾種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