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全集《獼猴把豆喻》譯文賞析
獼猴把豆喻
【原文】
昔有一獼猴,持一把豆,誤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覓其一。未得一豆,先所舍者,雞鴨食盡。
凡夫出家,亦復如是。初毀一戒,而不能悔。以不悔故,放逸滋蔓[1],一切都舍。如彼獼猴,失其一豆,一切都棄。
【注釋】
[1] 放逸滋蔓:放縱自己,讓惡行滋長蔓延。
【譯文】
從前有一只獼猴,手里拿著一把豆,不小心落在地上一顆,便舍下手中的豆子,去找失落的那一顆豆。那一顆豆沒找到,先前舍下的一把豆子卻已經被雞鴨吃光了。
凡夫俗子出家修行也是如此。他們一開始違犯了一條戒律,卻不加以懺悔。因為沒有及時懺悔,于是越來越放縱自己,讓惡行滋長蔓延,最終把所有的戒律都觸犯了。就像那只獼猴,為了尋找丟失的一顆豆子,把所有的豆子都舍棄了。
【評析】
在這則寓言中,獼猴因一顆豆子而放棄了整把豆子。單單從這點來看,這是在提醒人們不要因保全局部而喪失了整體。但是從佛理的角度來看,它是在告誡人們,不要因為犯了一次錯,就破罐子破摔,一錯再錯,最終只能害了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有了錯誤不要回避。只要真心悔過,就一定會從中獲得真正的利益及解脫。
故事征引
不可將錯就錯
從前,有一獨生子從小備受父母的疼愛。父母竭盡心力培育他,并且讓他跟隨良師益友學習,一心希望他將來能有一番成就。但是獨生子態度傲慢,沒有恒心毅力,不肯用心學習,最終學業無成。父母只好失望地叫他回家治理家業。
可是獨生子為人鏗貪,行為放縱,變賣家產供自己揮霍,又不肯接受別人的意見。平日里蓬頭垢面,不修邊幅,大家都很厭惡他,沒有人愿意和他說話。面對這些境遇,獨生子不但不知反省檢討,反而埋怨父母,責怪師長、朋友,覺得都是祖先神靈沒有庇佑,才讓自己諸事不順,落到今日的地步。所以,獨生子心想:既然如此,我不如去跟佛陀學道,或許還可以得到一些利益。
于是,獨生子來到精舍,向佛陀頂禮后,說道:“佛陀啊,我知道您的教法寬大,可以包容所有的人,就請允許我做您的弟子吧!”佛陀說:“想要求道,就要力行清凈的行為。你現在仍有種種惡習,如同帶著一身的污垢,若不改過,即使跟隨我修行,也是無益。不如你先回去孝順父母,研習老師所教導的東西,并好好治理家業,讓家里富裕起來。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儀容,不可不合節度;做任何事都要專心致志,勤勉努力,那么必然會受到大家的稱贊與羨慕,這才是真正的道?!?/p>
獨生子認真地聽完佛陀的教誨,然后歡天喜氣地回去了。從那之后,他不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誦習經典、勤修家業,并且以戒法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凡是不合正道之事他就告誡自己不做。親戚、鄰居看他一下子改變這么多,都非常贊嘆。很快,他的名聲傳遍各地,國人都稱贊他是賢人。
知錯是在拯救自己
從前有一個比丘,因為犯了過錯,被僧眾從寺廟中趕了出來,他既傷心又煩惱,哭哭啼啼地往外走。半路上,他遇到一個鬼,這鬼也是因為犯了戒律被毗沙門天王趕出來的。鬼問比丘:“你為什么一路走一路哭呢?”
比丘回答說:“我違反了做僧人的戒律,被僧人們趕了出來,現在我所有的布施供養都沒有了,遠近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壞名聲,因此我傷心得直哭?!?/p>
鬼告訴比丘說:“我有辦法消除你的壞名聲,讓你得到更多的供養。你可以站在我的左肩上,我背著你在空中行走,人們只看得見你,看不見我。你要是得到供養,我們就平分?!?/p>
于是鬼便背著比丘,來到比丘先前被趕出來的那個村莊來回行走。村莊里的人看見這比丘在空中行走,都十分吃驚,以為他得道了。村人們互相說:“這些僧人真沒道理,竟將得道的人給趕了出去!”村人們都涌到寺廟里,大聲責備寺里的僧人,又馬上把這個比丘迎進寺里住下。于是這比丘得到很多供養,他照著原先說好的那樣,等到的各種東西,都送給那個鬼一半。
后來有一天,鬼又背著比丘在空中行走,不料正好碰上毗沙門天門手下的屬官。鬼一見到天王手下的官,嚇壞了,扔下比丘拼命逃跑。比丘掉落下地,摔死了。比丘執迷不悟,錯上加錯,最終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