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文化國學經典解讀
信
『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借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信』作為儒家的倫理范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17
【解讀】
子貢問孔子治國之道,孔子回答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民眾對執政者信任。”子貢說:“如果不得已,要從這三項中去掉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還要去掉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失去民眾信任的執政者是站不住腳的。”“信”作為道德的一個重要范疇,要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言而有信。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要講誠信,才有立足之地。如果執政者將誠信束之高閣,會失去民眾的信任和支持。《管子·乘馬》中說:“非誠賈不得食于賈,非誠工不得食于工,非誠農不得食于農,非信士不得立于朝。”意思是無論經商,或務農的,或者當官的,都要講究誠信,否則就不要以此謀生。
【原文】
民無信不立。
——出自《論語·顏淵》
【譯文】
一個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18
【解讀】
對于“誠信”的含義,中國的先賢曾有自己的詮釋。《禮記·樂記》中曾有記載“著誠去偽,禮之經也”;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儒家學說則把“仁、義、禮、智、信”作為“立人”五德。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有“人無信則不立”的說法,從商鞅轅門立木到曾子殺豬教子,“言必行,行必果”作為衡量個人品行優劣的道德標準之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原文】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出自《墨子·修身》
【譯文】
志向不堅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說話不講信用的人做事不會有好結果。
19
【解讀】
與人交往,要講究誠信,即誠實守信。“誠”就是誠實無欺、誠實做人、誠實做事、實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講信譽、守信義。誠實是獲得信任的前提,信任的基礎永遠是誠實。“一粒沙里見世界”,大信譽的建立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原文】
小信誠則大信立。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上》
【譯文】
做小事情講信用,就能夠建立起大信譽。
20
【解讀】
是否誠實守信,不僅反映一個人的思想品質和道德覺悟,更重要的是它也影響到一個人的前途和發展。一個表里不一、言而無信的人,可能蒙混乃至得勢一時,但決不會長久,到頭來還會讓不信不誠害了自己。
【原文】
不信不立,不誠不行。
——出自宋·晁說之《晁氏客語》
【譯文】
一個人不講信用,在(社會上)是不能立足的;一個人不講誠信,也是走不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