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道安
昔有晉朝道安法師,科判諸經(jīng)以為三分:序分、正宗、流通分。
——良賁《仁王經(jīng)疏》
簡介
道安(公元312~385年),本無宗的代表人物,俗姓位,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東晉時杰出佛教學者。
人物小記
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當前秦王苻堅攻克襄陽時,他曾說:“朕以十萬之師攻取襄陽,唯得一人半。”此一人指的正是一代高僧道安大師。
道安本姓衛(wèi),他自幼聰敏,十二歲出家,后追隨佛圖澄為師,甚受佛圖澄的賞識。因北方戰(zhàn)亂,道安南下襄陽,并在此居住了十五載。后來,道安來到長安,生活七年后辭世。道安著述、譯經(jīng)很多,對佛教貢獻很大。自漢以來,佛學有兩大系:一為禪法,一為般若。道安實為二系之集大成者。他提倡“本無”(即性空)之學,為般若學六家之一;他確立戒規(guī),主張僧侶以“釋”為姓,為后世所遵行。他的弟子甚多,遍布南北,慧遠、慧持等名僧皆出其門下。道安是當時譯經(jīng)的主持者,在他的監(jiān)譯下,譯出了《四阿含》、《阿毗曇》等經(jīng)共百余萬言。他對以前的譯本做了校訂和整理工作,并編出目錄。其提出的翻譯文體問題和“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譯原則,對后世影響頗大。他博學多識,以才辯文學著稱,文章為當世文人所重。
道安重視般若學,一生研講此系經(jīng)典最多,同時重視戒律,搜求戒本至勤,又注意禪法,對安世高所譯禪籍注釋甚多。由于道安綜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禪法、戒律等系佛學,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學思想,得以較完整的面目呈現(xiàn)于世,因此,道安大師被視為漢晉間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又因道安大師出生時手臂多長一塊皮肉(皮手釧),時人即稱之為“印手菩薩”。
主要思想
“五失本,三不易”:即是有五種失原本之義并三種之不容易者。“譯胡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語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經(jīng)尚質(zhì),秦人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經(jīng)委悉,至于嘆詠,叮嚀反復,或三或四,不嫌其煩,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義說,正似亂辭,尋說向語,文無以異,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將更傍及,反騰前辭,已乃后說,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般若經(jīng)三達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時,時俗有易,而刪雅古,以適今時,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階,乃欲以千歲之上微言,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難出經(jīng),去佛未遠,尊者大迦葉令五百六通迭察迭書,今離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羅漢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豈蔣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道安的哲學思想主要是“本無論”。道安認為,世界于空、無等自然狀態(tài)經(jīng)由元氣變化而成,故稱本無,而不可稱萬有可自空、無中產(chǎn)生。道安的本無思想,只是把無看作無形無象的狀態(tài),并非把無看作完全的空無。道安并不否認外物存在的觀點,道安的“本無論”也不是專論宇宙觀,主要還是佛教的修行法。道安還認為,研究般若經(jīng)典不能單用“考文、察句”的方法,而要披開繁復的文句體會它的精神實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