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謙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呂祖謙
慎言以養其德,節食以養其體。
——宋·朱熹、呂祖謙《近思錄》
簡介
呂祖謙(公元1137~1181年),字伯恭,壽州(今安徽鳳臺)人,生于婺州(今浙江金華),人稱東萊先生。與朱熹、張栻齊名,同被尊為“東南三賢”,“鼎立為世師”,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大家之一。他所創立的“婺學”,也是當時頗具影響的學派之一。
人物小記
淳熙二年(1175年),以朱熹為首和以陸九淵為首的兩個針鋒相對的學派,在江西信州鵝湖寺舉行了一次辯論會,這是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聚會。此次聚會為時三天,于當年六月八日結束,被后人稱為“鵝湖之會”。
《象山全集》所附《年譜》,引有陸九淵門人朱亨道的一段話:“鵝湖講道,切誠當今盛事。伯恭蓋慮陸與朱議論猶有異同,欲會歸于一,而定其所適從,其意甚善,伯恭蓋有志于此。語自得,則未也。”呂祖謙亦曾回憶此事說:“某留建寧凡兩月余,復同朱元晦至鵝湖,與二陸及劉子澄諸公相聚切磋,甚覺有益。元晦英邁剛明,而工夫就實入細,殊未可量;子靜亦堅實有力,但欠開闊耳。”一個“就實入細”,一個“欠開闊耳”,一褒一貶,判然分明。總體來說,呂祖謙是傾向于朱熹,而對陸九淵是有所批評的。
主要思想
呂祖謙主張均田恤勞,發展生產,寬厚民力,恢復國土。在學術上力圖調和朱熹和陸九淵之間的矛盾,并吸收永嘉學派、永康學派的經世致用之說,被朱熹視為“雜博”。其哲學思想繼承程顥“心便是天”之說,認為“心即天也,未嘗有心,外之天;心即神也,未嘗有心外之神,烏可舍此而他求哉。心由氣而蕩,氣由心而出”。心即天即神,宇宙萬物及其變化不能存于心外。心的一念之發,可以流金煉石、奔雷走霆。天象的變異,山川的鳴沸,“皆吾心之發見”。這與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相似。然而,他也講“理之在天下,猶元氣之在萬物也”,與朱熹“天下只是一個理”相似,呂祖謙在認識論上強調“明心”,在教育上重視“育實才”,在歷史研究方面發揚了中原文獻之學。
在教育思想方面,呂祖謙的思想主張主要有三點:
其一,他非常重視教育,包括“講學”的作用。他認為,教育是樹立德、行的根本,對學子“須教以國政,使之通達政體。古之公卿,皆是從幼時便教養之以為異日之用”。
其二,他在《太學策問》中提出了“講實理,育實才而求實用”的原則。要求人們通過教育而掌握真才實學,有用于國計民生。他在教育方面主張“講實理”,即是主張在“窮理”的同時,強調內心道德涵養的工夫。其“育實才”即是要培養既有道德修養,又能夠拯救國家的實用人才。
其三,他認為在教學中,要講求方法,只有“教之以為法”,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從而更好地培養出有用的人才來。在他看來,人的資質各有不同,只有通過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才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培養出有益于國計民生的實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