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軾茶詩看其豁達個性的由來
《從蘇軾茶詩看其豁達個性的由來》
【摘要】蘇軾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著名的文學(xué)家之一,才華很少有人能與之匹敵,但他一生坎坷,中年時,因“烏臺詩案”差點命喪黃泉,此后,一貶再貶,特別是晚年,竟被貶到天涯海角般的海南島儋州。但是,蘇軾無論在多么危險、惡劣的環(huán)境下,都能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究竟是什么給予他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能笑對一切磨難,此文試從蘇軾的茶詩中略窺一二。
【關(guān)鍵詞】茶詩;豁達;格物;價值觀;性格
蘇軾雖然才華冠世,卻一生坎坷。從談?wù)撔路ǖ谋撞∪桥醢彩黄瘸鼍┤温氶_始,此后,雖然有短暫的被“重用”,但總體說來卻是不得志。他曾自嘲道:“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黃州是他因“烏臺詩案”受誣陷險些喪命,出獄后的被貶之地(任黃州團練副使);惠州是他59歲時的被貶之地;儋州是他63歲到66歲時的被貶之地。當他差點命喪“烏臺詩案”,由知州貶為一個管理民兵組織的副官時,沒有絲毫沮喪,寫下了千古名篇《定風(fēng)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篇中說“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表現(xiàn)出他面對挫折的豁達態(tài)度。即使暮年被貶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他依然沒有頹廢,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真正故鄉(xiāng),“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這等豁達,古今能有幾人如此。
為何蘇軾面對挫折與打擊能如此豁達,僅從其茶詩中看,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天下第一的文名,給了他高度的自信。二是學(xué)者專注執(zhí)著、心無旁騖的個性,給了他單純的自我環(huán)境。三是他游于儒釋道三家的價值觀,給了看待生命多重視角。四是豐富的修養(yǎng),給了他豐富的生活樂趣。
一、格物至深,心無旁騖
蘇軾有著學(xué)者的性格,能夠迅速專注于事,深入探究。這既是受儒家先賢“致知在格物”的影響,也是受宋代重文風(fēng)氣的影響。他對茶事不僅僅當成一種享受或排遣不快的手段,而是當成“致知”所格之物。因此,他對茶的研究非常投入。對于與茶相關(guān)的茶、器、水、火、點、史、種、制等都進行了深入研究。
蘇軾喝的茶總是親自動手泡。“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湯生璣珠”。點茶過程,有一點不精細,結(jié)果就無法挽回。所以,東坡一般不敢讓書童過手,一定要自己來。
在《汲江煎茶》中,他對點茶中的火、水、點做了詳細的描述,表現(xiàn)出他對茶事的精細。“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fēng)忽作瀉時聲”。首先要說明的是,蘇軾此詩所說“煎茶”應(yīng)該是“點茶”,所謂“煎茶”是指唐人的煮茶之法,宋人的“點茶”是用水沖茶末,非煮。
第一句詩是說蘇軾煎湯之火是遵循唐人“茶須緩火炙,(水須)活火煎”的經(jīng)驗,用大火(活火)來煎。第二句是說他煎茶之水用的是流動的江水(唐代陸羽《茶經(jīng)》中提到煎茶之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第三、四句是說他用甕把江水從遠處取來后,再從水甕里舀湯至瓶中。第五句是說,他點的茶恰到好處。隨著茶筅的攪動,雪白的茶沫從茶筅底部漂上來。這是茶點得好的標志。第六句是說將點好的茶分到各盞時,傾瀉的聲音像松濤一樣美妙。
《和錢安道寄惠建茶》:“我官于南今幾時,嘗盡溪茶與山茗”。是說他雖然到南方?jīng)]多久,但卻已經(jīng)把所有的茶,包括“名不見經(jīng)傳”的茶都嘗遍了。可見其對茶用情之深。
東坡不僅對點茶極為嚴謹,而且還親自種茶、制茶。他的《向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和《種茶》(松間旅生茶,已與松俱瘦。茨棘尚未容,蒙翳爭交構(gòu)。天公所遺棄,百歲仍稚幼。紫筍雖不長,孤根乃獨壽。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后。彌旬得連陰,似許晚遂茂。能忘流轉(zhuǎn)苦,戢戢出鳥咮。未任供臼磨,且可資摘嗅。千團輸大官,百餅銜私斗。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都寫他是如何努力種茶的。雖然種得并不理想,但畢竟不必受制于人。
凡能專注于格物者,往往能夠?qū)κ挛铩⑹澜缬懈哂诔H说睦斫猓虼耍材芤悦镆暤膽B(tài)度對待他人的敵意;同時又往往能夠達到物我兩忘,因而,也比較容易排除外界干擾。東坡一生,雖然經(jīng)常有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但他都能很快用投入格物的方法,轉(zhuǎn)移注意力,擺脫掉不良情緒。
二、多種價值觀共存,保障人生的適意
宋人往往能融合儒道釋三家,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狀態(tài)下運用不同的價值觀,以使自己達到適意,甚至快意的狀態(tài)。蘇軾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
道家的價值觀使他雖身受官場之羈絆,心卻享受山野之自由。從《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可以明顯感到道家的影響。“仙山靈雨濕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fēng)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詩中第一個詞“仙山”就將環(huán)境帶到道家所追求的遠離塵世的仙境。“明月來投玉川子”是反用的是唐代詩人盧仝(號玉川子)《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意:“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fēng)欲歸去”,即飲茶可使人成為能奔向月宮的仙人,而是反過來說明月來追隨玉川子。“清風(fēng)吹破武林春”是說玉川子乘清風(fēng)現(xiàn)在又到了蘇軾所在杭州(武林是杭州的又一稱謂),那么蘇軾會怎么樣,就不言而喻了。
顯然此詩是蘇軾寫于杭州,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因上書談?wù)撔路ǖ谋撞。煌醢彩艛D。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杭州通判。雖然此時官場失意,但蘇軾卻毫無頹意,是因為他心中另有追求,他認為世界上還有比現(xiàn)實社會更好的地方——仙境。佛教的人生觀,使他能從終極人生的高度看待現(xiàn)世的挫折。《贈惠山僧惠表》云:“行遍天涯意未闌,將心到處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嚴》已不看。欹枕落花余幾片,閉門新竹自千竿。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
“行遍天涯意未闌,將心到處遣人安”的意思是,他雖然到過很多地方,哪怕是天涯海角,但從沒有客居他鄉(xiāng)的不安。言外之意是,他無論在哪兒,遇到什么境況,都能做到內(nèi)心安然。他為何能如此呢?從下面兩句可以找到原因。下面兩句字面意為:山中的曾住過的老屋現(xiàn)在依然還在,但留在桌上原來總是翻看的《楞嚴》卻不再看了。為什么不再看《楞嚴(經(jīng))》呢?一是不感興趣了,二是內(nèi)涵都已經(jīng)掌握不必再看了。觀其一生,始終對佛教、僧人感興趣,看來第二種可能性更大。佛教從創(chuàng)立之初就是為受苦的人尋找精神出路的,經(jīng)歷過諸多痛苦的蘇軾,此時自然對佛教經(jīng)典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就不必再看了。佛教認為一切皆因緣,緣聚緣散。通俗的理解就是,一切事都是因為偶然的緣由相聚、產(chǎn)生,也因為偶然緣由離散,消失,任何人、任何努力都無法控制。既然一切都不由人控制,因此,人們就不必執(zhí)著。蘇軾到哪里都能心安,“客來茶罷空無有”都是對佛教這一觀點的徹底接受。
三、活潑開朗的性格使其不會鉆牛角尖
蘇軾是個活潑開朗、充滿激情的人,很容易從平凡的生活瑣事中發(fā)現(xiàn)樂趣。
從《水調(diào)歌頭已過幾番風(fēng)雨》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本來安靜的點茶、品茶過程,蘇軾寫來卻是十分生動、熱鬧。“已過幾番風(fēng)雨,前夜一聲雷,旗槍爭戰(zhàn),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jié)就紫云堆。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里,霎時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zhàn)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fēng)起,我欲上蓬萊”。
“風(fēng)雨”和“雷”,似乎預(yù)示著要有不平凡的事要發(fā)生。接著寫“旗槍爭戰(zhàn)”,似乎是寫驚心動魄的戰(zhàn)事,但其實不過是茶事,旗槍是說一芽一葉的茶。接著是一連串的動詞,給人以十足的動感:“采”“搗”“結(jié)”“動”“飛起”等。而“點將來,兔毫盞里”之句,又給人以幽默之感,有“點將”這么大的動靜,不過是在兔毫盞里折騰。宋代飲茶叫點茶,但他巧妙地把點茶的“點”配上“將”,把本意是“要點茶”,說得讓人感覺是在調(diào)兵點將。“喚醒青州從事”句中“喚醒”的對象說得好像是別人,其實是自己,當時蘇軾任“青州從事”。“戰(zhàn)退睡魔百萬”之句既擬人又夸張。能把一件事寫得如此生動、妙趣橫生,只有本性開朗活潑才能做得到,一個沉悶、內(nèi)向的人是絕對做不到。而一個開朗活潑的人往往不會糾纏于不愉快的事太久。
蘇軾的學(xué)者氣度和釋道兩家的思想,加上他活潑開朗的個性使得他既執(zhí)著又灑脫,這看似矛盾的行為表現(xiàn)使得他經(jīng)受住了次次打擊,獲得了詩意人生。
【參考文獻】
[1](清)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M].中華書局,1982.
[2]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M].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
[3]陸羽.茶經(jīng)[M].中華書局,2010.
[4]錢時霖,姚國坤,高菊兒.歷代茶詩集成·宋金卷?[M].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