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遠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惠遠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鐘。
——孟浩然
簡介
惠遠(公元334~416年),俗姓賈,東晉時人,出生于雁門婁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若而好書,通六經,尤善老莊。21歲時從道安于太行恒山;后從道安游襄陽,遂南適荊州,又至廬山,居東林寺。與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等100余人結白蓮社,宣誓同修凈業。著有《法性論》、《沙門不敬王者論》等文,宣揚佛理。后世奉為蓮宗初祖。
人物小記
有關惠遠的故事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虎溪三笑”的故事:
惠遠曾養一只老虎,守護在寺前的一條小溪畔,故將這條小溪命名為虎溪。每當惠遠送客越過虎溪,這只護守在虎溪畔的老虎就要叫。
一天,惠遠送陶淵明、陸修靜出寺,攜手交談得很投機,不知不覺過了虎溪橋,老虎突然大吼一聲,提醒惠遠和尚已經跨過了溪。三人聽后,相視大笑,于是此溪便成了文苑佳話,稱之為“虎溪三笑”。
現東林寺的三笑堂內,寫在惠遠塑像兩旁還有副對聯:虎溪聚三人三笑話,蓮池開一葉一如來。堂前豎立著一塊“三笑圖”碑刻?;⑾褚炎優闇羡?,而溪旁攜有“虎溪”二字石刻仍然存在。
主要思想
惠遠從道安受學,長于般若。他從“本無”說出發,著力闡述佛教所謂解脫道路,發揮佛教的出世主義思想。
惠遠把宗極的涅槃與中國傳統的神不滅論聯結起來。他把涅槃理解為生絕神冥,形居神存的境界,即所謂“冥神絕境”?!吧瘛边_到一種不可知的超然情景,就是無境可對的“絕境”,也就是涅槃?;葸h的“神”精極為靈,沒有具體形象,難以用語言表述,不能定其體狀,不能窮盡其幽致。惠遠以神不滅來論證佛教因果報應,即輪回轉世和超脫果報主體的永恒性。
佛教出世間的理論和統治階級世間的禮法制度的關系,是惠遠面對世俗地主階級對佛教的質疑和責難必須回答的問題。他認為佛教與儒學并行不悖,互相影響,互為補充,表現了儒佛融合的思想傾向。
惠遠的思想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佛教的各種弊病日益暴露、引起社會人士日益強烈責難的情況下,深居廬山,以其“超脫”世俗的形象,以特有的手法,調和佛教和儒家名教的矛盾,博得當時統治階級上層人士的支持。惠遠隱遁廬山,培養出一大批弟子,不僅使他自然地成為繼道安以來佛教的領袖人物,而且也為后來佛教傳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葸h的努力使佛教毗曇學、禪學和中觀派的“三論”(《電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在中國南方流行。他的神不滅論學說和調和儒佛的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