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施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惠施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莊子·天下篇》
簡介
惠施(公元前370~前310年),又稱惠子,戰國時宋國人。戰國時期哲學家,名家“合同異”學派的代表人物。
惠施是宋國人,但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區是魏國,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并建議尊齊為王。
人物小記
魏國宰相因病去世后,魏王第一個便想到了惠施,他下詔任惠施為新任宰相。惠施接到詔書后簡單地收拾了一下行裝,便日夜兼程地趕往魏國上任。途中,惠施遇到一條大河——這是去魏國都城大梁的必經之路。惠施在岸邊等了許久也不見一條船來,為了不耽誤魏國的國事,他縱身跳進了河里,想游到河對岸去。然而,惠施低估了湍急的河水,自己只游了幾下,身體就開始下沉了。此時,正好有一個船家從這兒經過,將他救了起來。
等惠施緩過神來,船家不解地問道:“你為什么不等船到之后再渡河呢?”
惠施感激地回答說:“時間緊迫,來不及等待,跳進河里才發現水太深太急,根本游不過去。謝謝你救了我的命!”
船家好奇地說:“什么事這么急呢?不會是家里出了什么大事吧?”
惠施笑著說:“家里十分安好,只因我要到魏國去當宰相,怕耽誤了行程,有負大王的恩典,所以才如此著急。”
船家聽了哈哈大笑。他看惠施衣著樸素,臉上就露出幾分鄙夷的神色。他對惠施奚落道:“像你這樣連水都不會游的人,怎么可能當上宰相呢?”
惠施沒有責怪船家的無知,他說:“論水性,我不如你,因為你從小就生活在這里,天天與河水打交道,這是你所長;但要說治理國家,你恐怕不及我一分一毫,因為我從小就飽讀詩書、深諳兵法,這是我所長。況且,水性不好的人就不能當宰相嗎?”船家無言以對。
主要思想
惠施是戰國時期名辯思潮中“合同異”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莊子·天下》篇記載了這一派的十個論題,后被稱為“惠施十事”,即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二、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三、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五、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六、南方無窮而有窮;七、今日適越而昔來;八、連環可解也;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十、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其中“一、五、十”三個命題集中地表現了惠施的哲學思想與邏輯思想。“大一”與“小一”是對宇宙萬物大小兩個方向的高度抽象。惠施看到萬物的差異,而更重視其同一,斷言“山與澤平”,“天地一體”。
惠施注重對客觀世界的研究,《莊子·天下》篇說他“弱于德,強于物”,“散于萬物而不厭”,“逐萬物而不反”,且能“遍為萬物說”,這說明他與一般只著眼于社會政治倫理問題研究的諸家不同,也與只停留于思維形式和規律研究的一般名家不同,他是先秦時期注重研究自然,頗具科學精神的一位思想家。